2021-4-9 | 行業經濟
1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長,生態休閑、養生養老日益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潮流和發展趨勢。遂昌縣發展生態休閑養生(養老)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地理區位和區域特色。為此,著力推進遂昌縣生態休閑養生(養老)經濟發展,符合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符合省委關于欠發達地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的要求,對遂昌立足生態資源、發揮后發優勢、建設生態文明、促進轉型升級、實現綠色跨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2遂昌縣資源優勢
2.1自然資源
遂昌縣生態環境優美,水、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9.86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達1.25萬m3,為全省人均的4倍多。全縣林業用地面積22.1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7%,人均1.13hm2,森林覆蓋率達82.3%,是浙江省林業大縣。
2.2養生資源
遂昌縣養生養老資源稟賦較高,山清水秀,生態資源優越,素有“錢甌之源、江南綠海”之譽。擁有江浙地區非常稀缺的溫泉資源,且溫泉單井日出水量居全省第一;并擁有全國首個以縣域命名的國家森林公園———遂昌國家森林公園,全縣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出世界清新空氣標準6倍以上;全縣多數茶園為優質綠茶的一類生產區域,同時擁有竹林面積2.3萬hm2;擁有南尖巖、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神龍谷、千佛山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4處。此外,湯顯祖文化、昆曲文化、黃金文化等人文旅游資源較為密集。
3遂昌縣生態休閑經濟發展現狀
3.1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十一五”期間,全縣緊緊抓住山水生態優勢,深入實施“工業強縣、項目帶動”、“經營山水、統籌城鄉,全面建設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發展戰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原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特色產業得到了有效培育,城鄉統籌力度不斷加大,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步伐明顯加快。
3.2原生態農業產業水平得到提升
至“十一五”期末,全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迅速,特別是原生態精品農業異軍突起,構筑起了“五區五園百基地”的原生態農產品生產格局,為休閑養生農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相繼建立了黃泥嶺土雞、金竹山茶油、建洋原生態米等原生態農產品培育基地,形成了以茶葉、毛竹、高山蔬菜等主導品牌和原生態畜牧業、烤薯、菊米等特色優勢農產品構成的農業產業體系。
3.3文化發展成績斐然
“十一五”期間,遂昌縣文化產業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旅游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形成了以“湯顯祖文化節”為龍頭,金竹山茶油開榨節、高坪杜鵑節、北界紅提節等20多個節慶活動為支撐的特色鄉村文化品牌。文化產業項目深入推進,開展中國湯顯祖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晚明文化研究中心建設及三墩文化創意產業園等文化產業項目前期研究。傳統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昆曲十番”和“班春勸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龍洋茶園武術”等7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4生態品質日益彰顯
“十一五”期間,立足山區實際,加快推進生態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全縣大力推行清潔生產,關停低附加值、高污染企業,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能耗降低20%的目標,榮獲“中國綠色名縣”稱號。積極開展生態創建活動,創建2個國家級生態鄉鎮和16個省級生態鄉鎮。實施全省最大的“森林保護計劃”,省級以上重點公益林總面積達到13.0萬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8.8%,居全省第一。全縣出境水質常年達到Ⅱ類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生態環境狀況位居全省前列。相繼建成4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以及紅星坪溫泉度假村、湯沐園溫泉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區,順利啟動湖山旅游度假區、石姆巖景區、王村口紅色旅游等旅游項目的前期工作,“全縣大景區”的發展格局已經成型。
4存在的問題
4.1養生養老專業化程度不高
對于養生養老經濟的產業發展以及實際項目的經營都處在起步階段,養生養老產業的中高級研究和管理人才、專業化服務隊伍、先進的養老理念等都還比較缺乏,仍需要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提高養生養老專業化水平。
4.2設施條件依然有待改善
受“九山半水半分田”特殊地理條件的影響,縣域道路、環衛、水利等基礎設施總體上仍然較為滯后,對當地生態經濟發展形成較大制約。接待設施方面,旅游接待服務企業仍然數量偏少、規模偏小,服務質量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4.3區域競爭更加激烈
未來一段時期內,麗水市各縣市區都將把養生養老經濟定位為重點發展產業,且各縣市區存在著資源上的相似性,因此在發展養生養老經濟上必然面臨激烈競爭,因而,亟需通過科學定位,利用比較優勢,實現錯位發展。
4.4旅游資源缺乏有效整合
縣域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產品主要以自然景觀為主,但是旅游主題的定位不夠清晰,且雖然景點眾多,但是比較零散,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核心旅游區相對缺乏。
5對策與建議
5.1規劃引領,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