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生態論文
景觀格局及其動態變化研究是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熱點和重要研究領域[1-5].景觀生態學中的格局往往是指空間格局,即綴塊和其它組成單元的類型、數目以及空間分布與配置等[6].流域是一個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流域內景觀格局是在自然與人類活動長期相互作用過程中演變而成的.對流域景觀格局的研究,是揭示流域生態狀況、空間變異性特征以及與生態過程相關的區域資源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7].閩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水系,發源于武夷山脈,在水口鎮進入下游地區.閩江下游沿江地區景觀特征和生態格局較中游、上游有很大差異,同時閩江下游地區又是福建省省會中心城市——福州所在地,其自然地理環境和森林生態系統受人類干擾影響深刻,威脅著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景觀生態學角度出發,以閩江下游沿江地區為研究實例,分析景觀格局及其分異,對進一步提升區域景觀生態功能,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提供科學依據.
1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范圍以閩江下游河段為主體(即水口鎮至閩江入海口),寬度以閩江干流兩岸山峰的分水嶺為界,位于東經118°08′~120°31′,北緯25°15′~26°29′之間,面積311726.19hm2.閩江進入下游后,自西北向東南,經閩清縣、閩侯縣,在淮安分為南北港,北港稱閩江,也稱臺江、白龍江,南港稱烏龍江,兩江環繞南臺島后匯合于馬尾港,向東北方向流經閩安峽谷,在亭江又分南北兩支,繞過瑯岐島,分別沿江山從長門水道和梅花水道注入臺灣海峽.研究區內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無霜期達326d,年平均氣溫19~20℃,年均降水量900~2100mm.植被類型比較復雜,種類繁多,主要有常綠闊葉林、紅樹林、竹林、灌叢、草叢、濱海沙生林等.土壤以紅壤、赤紅壤、黃壤為主,耕地以水稻土為主.
2技術路線與研究方法
2.1技術路線
利用2009年Langsat_TM影像,結合1∶50000地形圖(1984年),以地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為指標,在遙感影像幾何校正的基礎上,利用ArcView3.3進行影像解譯,編制研究區景觀類型圖(見圖1),經過ArcGIS拓撲檢查,轉換成30m×30m的柵格數據.在此基礎上,疊加1∶100000的DEM(30m×30m)數據,利用ArcGIS9.0研究不同景觀在總研究區、不同地貌區、不同行政區、不同緩沖區(1000m——鳥類活動,2000m——較完整內部生境,5000m——人類活動)[8]的景觀格局分異規律和特點.
2.2景觀分類方法
參考景觀分類的研究成果[9-13],結合研究區的實際情況,從人類對河流景觀的影響強度和河流景觀的結構功能2方面入手,構建研究區河流景觀分類體系(見圖1和表1).第一,根據人類干擾強度的大小,將閩江下游地區景觀分為自然景觀、經營景觀、人工景觀和水域景觀;第二,以地貌為基本線索,結合人類干擾強度,分出研究區的景觀亞型(平原自然景觀、山地自然景觀等);第三,以地表覆蓋為標志,結合人類利用方式與應用價值,進一步劃分出景觀單元(平原水田景觀、山地果園景觀等,限于篇幅,表1中省略景觀單元特征數據).
2.3景觀評價指數
借鑒景觀生態學空間格局指數方法來定量分析研究區景觀空間分異規律.選取景觀生態學較為成熟的指標,包括景觀多樣性指數([ln()])1miiiHSHDIPP、優勢度指數(ln())1maxmiiiDDHPP、均勻度指數((/)100%,log())2max2iEEHHHP、破碎度指數C(Cn/A)i,式中:iP為景觀類型i所占面積比例;m為景觀類型數目;A為景觀的總面積.3計算結果與分析3.1計算結果根據表1數據,計算了總研究區、不同地貌區、不同行政區、不同緩沖區的自然景觀、經營景觀、人工景觀、水域景觀的景觀格局指數,結果見表2.
3.2結果分析
3.2.1研究區景觀格局總體情況分析
閩江下游沿江地區受人類影響深刻,不同景觀類型的景觀格局差異明顯.研究區總體上以自然景觀為主,面積共173569.27hm2,占總面積的55.68%,斑塊數815個,占總斑塊數的46.52%,自然景觀中景觀類型豐富,多樣性指數大,但與最大多樣性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景觀類型數量確定的情況下,說明各景觀類型所占的面積比例有一定的差異;優勢度指數為1.240,說明有一種或少數幾種景觀占主導地位,山地森林景觀(含高丘、低山、中山的森林)占自然景觀總面積的近58.70%,處于主導地位.自然景觀類型分布比較均勻,而且面積較大,連通性較好,因此均勻度高,破碎度較低.經營景觀受人類活動影響,土地利用比較多元化,景觀類型較多,多樣性也較大,但是各景觀類型所占面積比例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平原水田、高丘果園、平原果園三者共占經營景觀面積的58.03%,是優勢景觀類型.經營景觀斑塊沿河流兩側比較均勻的鑲嵌在自然景觀中,均勻度較高,但是受到人類分塊開發利用的影響,斑塊面積都較小,破碎度大.人工景觀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強烈的景觀,面積共21662.07hm2,占總面積的6.95%,斑塊數199個,占整個景觀的11.36%.研究區內人工景觀以城鎮和鄉村居民點建筑為主,優勢度指數高達2.291,說明土地利用比較單一、集約,多樣性小;特別是河流沿岸地帶的平原城鎮和平原鄉村居于主導地位,占人工景觀總面積高達94.71%,其他地貌區的人工景觀斑塊少、面積小,呈零星分布狀態.水域景觀受平原河流景觀控制,平原河流景觀面積占了水域景觀面積的92.61%,導致水域景觀的多樣性低,優勢度指數比其它景觀類型高很多,而且均勻度很低.
3.2.2不同行政區景觀格局分異
不同行政區景觀格局的分異反映了研究區景觀格局的水平分異特征.由表2可見,研究區自然景觀多樣性內陸地區比沿海地區高,其中閩侯縣自然景觀多樣性指數最高,連江縣最低,主要原因是地處內陸的閩侯縣地貌比沿海的連江縣復雜,表明了地貌對景觀分異所起到的重要影響.此外,閩侯縣的中山林地、高丘林地、低山林地和中山疏林地面積共占其自然景觀總面積的58.89%,因此,閩侯縣自然景觀的優勢度也比較高.從經營景觀的水平分異看,福州經營景觀的多樣性最小,主要原因是其經營景觀的類型較為簡單,平原水田和平原果園面積占其經營景觀面積的73.29%,所以景觀異質性小,優勢度高.閩侯縣經營景觀面積53972.63hm2,有353個斑塊,地形復雜,景觀類型豐富,多樣性高,以平原水田、中山水田和高丘果園占主導,面積共占其經營景觀的64.01%,且分布不均勻,所以優勢度高,均勻度低.高丘果園、低山果園、中山水田、平原果園和平原水田的陡坡開墾不合理,而福州市和閩侯縣的經營景觀又是以這幾種景觀類型占優勢,所以在這2個行政區內要特別重視這些經營景觀的生態建設.在各行政區中,福州的人工景觀的面積最大,為14279.26hm2.福州是福建省省會城市,近年來城市擴展較快,其人工景觀格局的變化影響著整個閩江下游沿岸的景觀格局,是研究區景觀格局變化的主要驅動力.水域景觀的優勢度在閩侯縣與福州市較高,而破碎度又較低,原因是平原河流(主體是閩江)在兩地水域景觀中占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