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觀看電影時總有這樣的感受,我們無法說清楚音樂何時響起,何時結束,但它總在適當的時刻表現適時的內容,如引導者引領著我們的喜怒哀樂,如評論者對事件品評論道。其實不僅僅是電影的音效、音樂,包括人聲似乎都已與畫面渾然一體,或隱或現。它們是美的,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恰當。
美學家從沒有放棄探討電影藝術的身份、本質、作用、敘事性等一系列問題。究其原因,電影是一些精妙和有趣工作的集合體。簡單來說,聲音和畫面是電影用來刺激感官中聽覺和視覺的有效途徑。如果這是簡單的1+1=2,或許評論家就不用繞費口舌地探討電影敘事的合理性;如果這是主要和次要的簡要哲學關系,或許我們就不會頭痛于評價何種聲音更能貼切地表述事件的發展。正如前蘇聯電影藝術家普多夫金所說:“電影藝術的基礎是蒙太奇。”聲音與畫面的合理性、連續性、統一性、整體性通過經典的剪輯增強敘事的感染力,強調與事件敘述節奏一致的感官體驗。電影從誕生之日從沒有真正無聲過,早在默片時期,人們就常用各種方式為畫面配置現場音樂或現場人物對話。
隨著錄音技術、放映聲音技術的發展,聽覺與視覺共同構筑了電影虛擬的時間空間。
音樂作為電影中聲音來源的重要因素之一,與人聲、音效相互交織,彼此互長,共同構筑電影敘事的空間感、縱深感,提升畫面的銜接性、人物刻畫的深刻性。無論我們如何刻意地專注,都無法詳細描述每一次音樂進入的時間。它似乎總是悄悄地滑進,悄悄地滑出,在無形中引導我們捕獲和感知信息。但是,我們又能適時地聽到,如烘托某些氣氛的音樂、會意的歌聲、描繪人物復雜心理的音響等。這些隱性與顯性的音樂交錯,是電影敘事的有效途徑。
一、顯:實境
電影藝術的表象是運用各種手段,如畫面、音效、對話等,描繪可見可聽的場面,予以人現實感受。往往我們認為電影中的音樂分類是很繁復的事情。形態上,它可以分為有聲源音樂和無聲源音樂。有聲源音樂是來自畫面內的音樂,即場內音樂,如人物在歌唱或者演奏等,常見于歌舞電影。這種音樂更多的直接表現人物內心,逼真性較強,容易引起觀眾共鳴。例如,歌舞片《芝加哥》中羅克西•哈特兇案取證場景,哈特慫恿丈夫為其洗清罪名,但當丈夫聽聞她作風不檢點時毅然否定證言。電影將丈夫做偽證到否定證言整個過程作為背景,突出表現哈特的情感變化。從甜蜜突轉至震驚進而憤怒的過程全部采用音樂的形式,直觀而淺顯。無聲源音樂是來自畫面敘述場景以外的音樂,也就是外加的音樂形式,即場外音樂。這種音樂主要產生烘托氣氛、補充畫面內容等造型效果,增強電影敘事性。例如,《盜夢空間》中柯布竊取齋藤夢境中的重要資料,不幸被齋藤發覺而到處躲藏時的音樂,旋律瑣碎、節奏緊湊,圓號長號等銅管樂器時而奏響發出的警戒聲,皆是為了烘托此時此刻的氣氛,增強敘事性,使觀影者更好地理解夢境。有些音樂既可以是場內音樂又可以是場外音樂。例如,《了不起的狐貍爸爸》中農場主為捕捉狐貍一家傾巢而出,而狐貍和它的朋友反其道而行之,偷出農場主們所有的東西。這個偷盜的場景伴隨著農場伙計的歌聲,音樂既是伙計們的場內音樂,又是狐貍和朋友們的場外音樂。在聲源形式上,它可以分為器樂和聲樂,我們無法區分誰為電影的敘事貢獻更大,誰又為人物內心的表述增添色彩?!栋蛣e塔》中墨西哥保姆哄孩子們睡覺時的吉他背景音樂,顯得憂傷、不安而空虛,它表現的是房主一家婚姻即將破裂的憂郁,孩子們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孤單,保姆不知能否參加兒子婚禮的不安。在歌舞片中,器樂與聲樂又總是共同出現事件、景物或人物。在表現內容上,又可以分為描述人物內心和景物。例如,《千與千尋》中千尋在河邊遇到陸續下船的神靈的音樂,運用器樂不斷重復或變化重復樂節的形式表現出景物的凝重,又如白龍為了保護千尋不被湯婆婆發現的音樂,器樂一拍一和弦的重復音烘托緊張氛圍。而我們發現,不論是描述人物內心或景物都無法明確的分開,音樂似乎可以兩者兼顧。例如,千尋同父母一同前往新居時的旋律,既是千尋離開朋友的無奈悲傷,又是對城鎮新奇景象的描寫。
誰也不會為了區分電影的音樂形式、形態或表現內容而放棄電影的敘事。因此,無論何種音樂都是為了電影的敘事,與畫面配合形成視聽融合的綜合形式。音樂離不開畫面,而畫面也離不開音樂。“真”是王國維認為的藝術境界的總標準,“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電影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鏡頭拍攝之物雖有幻想成分,但都以“真”或“似真”示人,以自然的狀態使人看得真切。也就是說,電影藝術中畫面與音樂相匹配構建實境。適當的音樂在電影中總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不適當的音樂則會破壞電影的敘事方式,讓人摸不著頭腦。因此,我們總要求電影音樂與歷史—地理匹配,與主題內容匹配,與情景匹配。例如,《社交網絡》中馬克•扎克伯格被女友甩掉的酒吧談話場景開始,音樂用電吉他的反復表現藍調節奏,既體現了與場景相符的現實感又與馬克機關槍似的說話語速形成了吻合。
二、隱:虛境
電影音樂運用音調、音強、速度、節奏、緊張度等音樂基本特征的整合表現或補充電影的畫面、人物、敘事。
耳聽的內容是眼見“實”的擴充,是對電影“虛境”的追求?!段男牡颀?bull;物色》云“物色盡而情有余”,就是指“虛境”。“辭約而旨豐”“事盡而喻遠”也是為了“虛境”。
虛境如何產生?“情有余”“喻遠”……一切皆為“隱”的形式。《文心雕龍•隱秀》云“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也就是說,隱含在文辭之外的思想感情便是隱,它就是為了追求“文外”之意。
一般情況下,我們總是認為電影表達的是類真實的事物,或符合現實邏輯的敘事,即構筑實境。但若全部逼真,是否又少了些美感呢?有時,我們經常困惑于電影沒有書籍好,究其原因就是太真實而缺少了什么。電影畢竟不是文字性的書籍,它的敘事方式也是迥異的。為了實現時間空間的美感體驗,電影選擇了音樂的特有表現形式。古人云“情繁而辭隱”,正是電影中畫面與音樂運用的最佳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