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宗教文化論文
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中不可忽視的現象,宗教的起源、本質決定了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復雜性。研究表明,大學生信教現象呈升溫趨勢,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在青年學子中有弱化現象。面對宗教對大學校園的滲透和沖擊,如何幫助青年學子理性看待和處理宗教現象和問題,引導他們樹立并堅定科學的信仰觀,幫助他們解除心理困惑、釋放壓力,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無疑是一項艱巨而又刻不容緩的課題。本文將通過對大學生信仰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為解決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提供一定的視角參考。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現狀
筆者以湖北省荊州地區高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采用無記名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收回485份,有效率為97%。被調查者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7至24歲;被調查者的專業構成涵蓋人文社科類、理工類、師范類、藝術類等。
1.被調查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在被調查的485名大學生中,明確表示信仰宗教的有70人,占被調查群體的14.4%。其中,有6人信仰伊斯蘭教,占被調查人群的1.2%。道教12人,占被調查人群的2.5%。信仰佛教的人最多,有38人,占被調查人群的7.8%,而基督教其次,有14人,占被調查人群的2.9%。調查結果表明,女生信教的人數和比例低于男生。在199個接受調查的女生中,有22人明確表示信仰宗教,占女生被調查群體的11.1%,占總的被調查群體的4.5%;在286個接受調查的男生中,有48人明確表示信仰宗教,占男生被調查群體的16.8%,占總的被調查人群的9.9%。在沒有明確表示信仰宗教的415人中,有51%的人表示“雖不信仰宗教,但對其有興趣”,還有30%的人表示“將來也許會信教”,只有19%的人表示“信無神論”。2.地方高校大學生信教的動機及影響因素。針對“您最初接觸該宗教的動機”問題,有35.2%的信教者選擇“承襲家庭傳統”;28.6%的信教者選擇“尋找精神寄托”;14.1%的信教者選擇“為了愛智求知”;16.5%的信教者選擇“好奇心”;另有5.6%的信教者選擇“為了健康,強身健體”。有關“促使您正式皈依宗教的關鍵因素”的調查統計表明,排在首位的是“在宗教信仰內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及歸屬感”,約占41.5%;選擇“因為受到某種神秘體驗的感召”的有19.6%,位列第二;選擇“信教父母或家人的勸說”和“信教群體的感染”的各占10.6%;選擇“教義本身的感染力”和“接觸教義后受益想要回報”的都占8.5%。二、地方高校大學生信教原因分析1.環境變遷及其影響。從國際環境看,國際政治風云變幻,地方高校的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和影響。調查表明,許多學生對社會現狀感覺無所適從,而信仰上的迷茫又使他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依靠。從國內環境看,我國社會生活發生的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引發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裂變和碰撞;而就業的壓力,競爭的風險,貧富差距的存在,導致部分人出現心理失衡。調查中,一些信教大學生表示對社會現狀感覺困惑,而宗教規則及其所宣揚的理念,成為其獲得內心和諧與精神撫慰的方法。從家庭環境看,家人信教也會對大學生信教產生影響。統計結果顯示,有63.6%的信教學生選擇信教的原因是“受家人或鄰居的影響”,22.5%的信教者選擇信教的原因純屬偶然,另有13.9%的信教者選擇信教的原因是“自己的決定”。這表明,荊州地區大學生信仰宗教更多地是受家庭和生活環境的影響。
2.大學生宗教認知上的偏頗。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宗教本質并不真正了解。在“您認為什么是宗教”這一選項中,65.8%的大學生選擇“它是一個團體,有自己的組織,有教義教規”;24.2%的大學生選擇“它在我的腦中很模糊,我說不清楚什么是宗教”;3.5%的大學生選擇“它就是迷信”;而只有6.5%的大學生選擇“它不是科學”。由此可見,很多大學生根本不了解宗教的相關知識及宗教的本質。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宗教知識匱乏,只是被宗教的一些表面現象所吸引。例如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宗教最吸引大學生的原因之一。宗教大多教人棄惡從善,提倡“誠實”“善良”“尊重他人”“互助互愛”“不偷盜、不淫邪、不貪財、不妄語”等等思想。這些誡律在揚善抑惡、凈化社會空氣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意義。相當部分大學生認為,這些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并不沖突,當今社會,需要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有的同學不能全面認識宗教的本質,夸大宗教的作用。
3.大學生尋求精神慰藉的需要。宗教具有一定的心理調節功能,能給人某種安全感和歸屬感,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遠離家鄉和父母的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調查中,在“與不信教的人相比,您認為宗教信仰帶給您什么”這一選項中,8.2%的信教大學生選擇“體驗到了與宇宙最高主宰者的關系”;11.2%的信教大學生選擇“遇到困難可以求助于佛、主”;37.3%的信教大學生選擇“生活充滿寧靜和快樂”;43.3%的信教大學生選擇“獲得道德信念”。同時,由于部分學生放松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科學理論的學習,加上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給學生思想的沖擊,超過了部分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當大學生面臨學習和生活的困難,遭遇前途與情感的壓力時,部分學生求助于宗教,以期獲得精神慰藉。
4.宗教獨特文化魅力的吸引。宗教對自然、社會、人生有獨特的詮釋。這對求知欲強烈的大學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他們從文化和歷史的視角接近宗教、審視宗教、甚至皈依宗教。大多數宗教都宣稱是“善”的事業,宣揚勸善行善,利己利他。這對具有社會正義感和責任感的大學生有吸引力。他們認為在宗教中可以尋求到寬容、慈悲和公正。人類保存的許多文化遺產,彰顯出宗教文化藝術的魅力。許多旅游勝地開發“宗教資源”,展示宗教文化的典籍、教義、儀式、傳說、雕塑、雕刻、繪畫、建筑等等,彰顯出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的學生通過參觀游覽宗教旅游景點而對宗教文化產生興趣;有的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知識,感受宗教文化的魅力,研究宗教甚至信仰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