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工學結合是利用學校、企業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在學生學習期間將學校常規學習和校外頂崗工作結合起來,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為導向,是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素質”培訓的一種教育方式。[1]這種人才培養模式是加強校企合作、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徑,是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實現與企業零距離接軌的重大舉措。“工學交替”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最常見的一種。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系于2009年至2011年分別組織學生進入蘇州三星電腦公司、蘇州漢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蘇州冠捷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為期不等的“工學交替”實踐活動。為了更好地明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意義,思考開展工學結合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對策及建議,為今后系部開展此項活動提供參考,筆者分別從學生、企業和學校角度對該項活動進行了調研,通過對學生個別訪談、走訪企業以及下發統計問卷等形式進行調研。
一、學生角度的調研
學生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才能使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開展更具實效性。
(一)對企業的滿意度
通過對公司規模程度、對安排職位的滿意度、對薪資的滿意度等方面的調研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對企業的期望程度與企業實際基本相符,對安排的職位、薪資基本與其自身預想一致。在報名初期,學院和系部高度重視,組織召開師生動員大會,進行了宣傳教育,闡述開展活動的意義、措施、方法,在學生進入企業前,通過輔導員全面系統地向學生介紹企業的情況,針對學生可能存在的種種思想問題與情緒波動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如安全生產教育、就業教育與企業制度、企業文化教育等,鼓舞了學生士氣,增強了學生信心。
(二)從事工作
從調研結果來看,學生在企業里有“師傅”的具體指導,并且由于從事的工作比較簡單,所以適應工作的時間較短。學生在企業里主要完成電路板的組裝、檢測、裝箱等工作,絕大多數學生在經過2~3周的適應期后都能比較熟練地完成自身的工作,工作強度也相應增大。許多學生都能把這看成是培養其樹立自強意識、創新意識、成才意識的良好機會,積極主動地加強自身的學習和磨練。不過也有一些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團結協作觀念較差,溝通協調能力不強,并隨著工作強度的增加、工作性質的單調以及專業與實際崗位的迥異等,產生各種思想情緒。系部通過與企業溝通,盡可能解決有關問題,引導學生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愛崗敬業的優良作風,以過硬的技術、嚴謹的做事習慣來贏得企業的器重,真正實現綜合素質的增強。
(三)實習收獲
從對實踐能力的提升程度、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情況、身心狀況的改變、實踐活動的收獲等方面的調研結果可以看出,經過實習,學生總體感覺實踐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最大收獲并不是專業技術及實踐能力的提升,而是社會經驗的積累,這些調研結果與學生所從事的工作有極大的關系。由于學生在企業從事的是流水線工作,專業技術對于這些只有大一程度的學生來講,是不可能深入的,更何況對這些技術企業是保密的,所以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根本沒有學到任何專業知識或只是有個大概的了解。
二、企業角度的調研
校企合作教育能否順利開展,關鍵取決于企業對合作教育的認可程度,為此,筆者結合本系開展的“工學交替”教學實踐,在蘇州地區的部分企業做了調查。調查的對象是蘇州地區的30家企業,采用的調查形式為問卷或訪談。
(一)人才的需求情況
調查結果中,認為最需要的人才是“應用型技術人才”企業占總數的58.2%,位居第一;認為最需要的人才是“高級研究人才”企業占總數的18.4%,位居第二;認為最需要的人才是“復合型人才”企業占總數的13.3%,位居第三。總體來看,企業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較為迫切,學校應加強學生的技能培養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人才的素質要求
企業在對學校培養學生的素質要求上對要加強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占34.6%,要加強專業知識占23.1%,要拓寬知識面占20.5%。此項調查與前面一項基本符合,也體現了企業對學校人才培養中對動手能力的要求。
(三)對校企合作的認可度
該調查是一個多項選擇,要求答卷人按重要程度排列順序。認為校企合作是一種長遠策略的占93.3%,認為校企合作可以加強與學校的聯系的占86.7%,認為校企合作是物色新職工的好辦法的占83.3%。而中選率較低的是“使用廉價勞動力”和“受人之托”。這一結果顯示,多數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是出于長遠的考慮。而關于是否希望校企合作的學生來企業工作,有73%的企業表示希望與學校繼續保持合作,認為校企合作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更好地勝任工作。
三、學校角度的調研
對學校的調查,分別從制約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的因素、校企合作相關機構所起的作用、學校對目前的校企合作情況評價等方面進行,調查了蘇州市區的6個職業學校的12個專業,以下是調查的結果。
(一)制約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的因素
調查的結果中體現阻礙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為校企之間缺乏溝通,信息渠道不暢;政府缺少有關鼓勵、優惠政策的引導;校企雙方職責不明確。在這三方面的問題得以解決的情況下,校企合作教育的開展會更加廣泛。
(二)對校企合作相關機構所起的作用
從調查結果來看,校企合作相關機構主要是提供就業崗位和提供實習機會,說明目前的校企合作還在比較淺的層次,而我們所期望的企業提供專業發展信息和參與教學改革的目的并沒有很好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