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言文化
劉開說:“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在初中數學教與學中,提問是最重要的部分;好的提問,既能起到引導學生明確重點、指導學生突破難點、激發學生興趣、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啟迪學生思維的作用,同時也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調控教學過程、駕馭教學航向的主要手段。
一、目前數學教學中教師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提問過多過虛,只重數量忽視質量。過去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方式已經越來越失去市場,取而代之的是重視開發學生智能的啟發式教學;但在實際應用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問,學生答”,因而在課堂教學中過多過虛地運用了提問。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并非看提問了多少問題,而是看提問是否引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是否學到了分析問題的觀點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問,也不宜過多,太多就容易造成學生疲勞,挫傷他們的興致,影響學習效果。
2.提問太難,脫離學生實際。有些教師的提問過難,脫離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學生思維難以展開,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也容易造成啟而不發。
3.問題缺乏思維空間,學生沒有自由思考的余地。思維是問題的核心,一個限制學生思維的問題不能被稱為一個恰當的問題。然而有些教師在提問時,問題的思維空間很小,學生自由思維的余地幾乎沒有,這樣的提問不僅不會使學生思維水平得到進步,長此以往更會對數學的學習漸漸失去興趣。
4.提問注重問題答案,輕視學生反饋。有些教師在上課前精心準備一些了問題,當學生回答不出自己所預設問題的答案時,就把學生的答案晾在一邊,即使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長此以往,學生非但不能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學生對問題的麻木和對教師自問自答的依賴。
二、如何通過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和智力
1.創設良好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興趣,只有有趣的東西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因此激發興趣是課堂提問的第一要素,教師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去設計問題,用科學、生動的語言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2.精心設置問題梯度,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好的課堂提問應當是貫穿整個課堂的主線,引導著學生由淺入深地去理解、去思考,并使知識點逐步滲透到問題當中。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或需要啟發學生思維的地方以及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在備課時都應盡可能考慮到。
在設置問題時要根據思維的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發展規律以及學生的個性和認知水平的差異編制難度不同的問題。
3.精心創設提問方式,激發學生問題意識。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體驗和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于“自己問,學生答”;教師不應把學生單純地視為被提問的對象,而應視為這一教學活動的主體,并通過精心設問,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教師應多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用教學機智營造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情景。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圍繞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實際,設疑問難,啟發思維,創造一個教學相長的民主氣氛,以使每位學生都有“發問”的機會、時間和場所,以使每位“發問”的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熱情、信任和尊重,從而受到鼓舞。此外,課堂應留有自學時間,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
4.把握提問時機,提高提問效率。提問對啟發和推動學生積極思維,促進加深理解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問有很多講究,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課堂提問體現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時間上把握、選擇合適的時機。一般來說,在講授新知識前的提問是為新知識的學習鋪路搭橋;學習新知識時的啟發式提問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抓住知識的重點;課堂小結時的提問是指導學生系統、有條理地梳理知識;課堂結束前的提問是為了了解和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接受和掌握情況,便于教師及時補漏。提問的時機應選擇在語言材料引入和知識信息集中、鞏固強化所學知識、學生稍有疲憊、課堂小結及布置作業時等。
課堂提問的質量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對啟發學生快速進入思維過程、積極主動思考和發展創新能力至關重要。所以,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提問,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就是這門藝術里的一朵奇葩。筆者愿通過此文架起與同行們共同研究提問藝術的橋梁,使我們的課堂提問更加有效,使課堂因提問而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