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美術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明,是一個擁有深厚文學和繪畫傳統的國度。古典詩詞歌賦更是久負盛名。詩詞與繪畫的結合歷史久遠,歷代以詩作畫的作品浩如煙海,不勝枚舉。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藝術有著較大差異,西方的觀點認為詩詞與繪畫是完全不同的兩門藝術,涇渭分明。詩詞屬文學的范疇,其媒介是語言,而繪畫的媒介則是線條、色彩、畫面。繪畫直觀,可以通過視覺產生觀感和直覺,是空間的藝術構成;而詩詞則是語言的敘述,是意識的感知。但中國傳統繪畫與詩歌又異于西方的畫與詩,其根本差異就在于中國詩與畫以抒情、寫意為目標。中國傳統詩詞與繪畫的意境統一構成中國獨有的詩畫藝術,其內涵可以溝通情感,托物言志,寄托人生。“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成為中國傳統繪畫與古典詩詞最完美的結合。
關于繪畫中詩境意蘊的來源
唐代王維曾寫過有名的詩句:“藍天白石山,玉川紅葉稀,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宋代蘇軾在研究創作繪畫、詩詞的同時,分析出詩與畫存在的聯系。結合王維的詩,蘇軾曾評述他的詩與繪畫:“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是聽覺的感悟,而畫則是從視覺得到體味,王維的詩是由聽覺逐漸走向視覺,其繪畫則是由視覺逐漸走向聽覺,因此,王維做到了詩與畫的完美結合,使聽覺與視覺相互貫通。蘇軾還從繪畫與詩詞的相互貫通中體會到了二者的統一。他的詩中曾言:“詩畫本一體,天工與清新。”其含義就是塑造巧奪天工的藝術形象,使藝術與自然媲美甚至超乎自然,這就是畫與詩的完美結合。詩詞與繪畫雖為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在審美價值追求上卻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中國傳統繪畫中深邃的審美意蘊,就是其所蘊涵的詩境,詩境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表現中又蘊涵于技法與審美心理之中。
王維一生寄情于山水之間。他的代表作品《江山雪霽圖》、《輞川圖》和《雪溪圖》等就充分體現出了繪畫與詩詞的完美的組合,從而使作品產生了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王維在創作山水畫的時候,將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感悟寄情于其中,充滿詩的雋永和哲理,從而產生意境。王維的詩直抒胸臆,既不舍棄審美的感悟客體,又不拘泥于此。其畫風與詩風曲意盎然,渾然一體,詩畫同工,相得益彰。因此在王維的繪畫中有詩的傾向,詩中有畫的意蘊。盡管詩與畫存在同一,但同時也須看到詩與畫的界限和各自的特征。在西方曾有人抨擊書畫交融的理論,我國學者中也有人持此觀點。蔣寅先生曾在《對王維“詩中有畫”的質疑》一文中強調詩與畫藝術的前后高下之分。他認為:詩所傳達的詩性內容,只用信息傳達手段所能達到,為繪畫所難以再現,其無比豐富的包蘊性也是繪畫難以企及的。“畫中有詩”涉及詩與畫兩大藝術門類。繪畫是造型藝術,“逼真”、“生動”是其最初的要求,造型是其最基本的標尺。而詩是語言藝術,是通過語言敘述讓人產生感悟。
“畫中有詩”的含義及藝術境界
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傳統繪畫存在較大的差異,西方繪畫注重寫實,而中國傳統繪畫不僅是形上的描繪,更加注重的是意的表現,重意不重形,追求的不是寫實而是神似,追求創造者心靈和意趣的外化。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相類相通的,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應服從和順應自然。中國的藝術哲學是中國哲學的靈魂。張?論畫心得曾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因此,中國傳統詩詞更是心靈感悟的體現,詩意是衡量中國傳統詩詞好壞的標準。司空圖《詩品》有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這就是詩的意境,詩的意境也正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取向,是中國傳統詩畫創作的共同旨趣,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范疇。詩人是用文字和語言描述景物,抒發情感;而畫家則是用色彩、線條和構圖勾勒和描繪看到的一切,表達情感。
對藝術境界的追求,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原則,其本質特征就是一種既蘊涵藝術真實之境,又包含著層次意義所呈現的藝術虛境的審美范疇,即由實變虛,由定走向不定,虛虛實實、相互交融。詩詞和繪畫中塑造藝術形象,“實”是符號,“實”在詩詞與繪畫中是一種載體和媒介;而“虛”的東西就是物象之外的想象,是由此產生的聯想和賦予的藝術生命。而藝術的所謂的意境正是這些虛與實的相互結合,相互產生的某種形態。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追求的是超越事物本身的表現,深入事物之外及其本質之中,既要把握作品的形象藝術性,又要深入刻畫藝術形象的深層次蘊涵;從藝術形象中來又超越藝術形象本身。中國傳統繪畫就是客觀之“境”與主體之“意”之融合。清代孫聯奎曾說:“人畫山水亭屋,未畫山水主人,然知屋庭中之必有主人也,是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詩詞是用藝術的語言描述藝術畫面。情動于中,必行之于聲。關于詩與繪畫兩者的關系,石濤曾有精辟的論述:“詩中有畫,性情中來者也,則畫不是擬張擬李而后作詩。畫中詩,乃境趣時生者也,則詩不是使生吞活剝而后成畫。”中國傳統繪畫和古典詩詞藝術審美意趣相同,都注重意境的創造。清代葉燮也曾有論述:“昔人評王維之畫,曰‘畫中有詩’,又評王維之詩,曰‘詩中有畫’,由是言之,則畫與詩出無二道也……故畫者,天地無聲之詩;詩者,天地無色之畫。”充分表現出了詩與畫的相互輝映、互為表里、血脈關聯的相互依存關系。
就詩詞與繪畫的表現手法來說,詩詞用的是語言,而繪畫使用的卻是點、線、面及色彩;詩是通過視覺和聽覺來感受,而繪畫則完全是靠視覺來感受。當代文藝評論家朱光潛先生曾在他的《詩論》中說,媒介的困難是可以征服的。“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都是對中國傳統繪畫詩境界的“異跡而同趣”的充分肯定,對中國繪畫創作者來說往往從詩的意境,景象中借鑒,從而提升繪畫的意境。中國詩與畫的審美特征是一致的,審美標準是相通的,正如蘇軾所言:“善畫者畫意不畫形,善詩者道意不道名。”詩中蘊涵繪畫,畫中充滿詩意,二者異曲同工。在中國傳統藝術中,詩與畫的結合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典型性特色,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就在于它不僅滿足了感官的審美要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價值需求。繪畫與詩詞結合形式是多樣的,表面的形式是依詩作畫、依畫作詩,兩者結合的核心就在于意境、情趣上的統一。意境的表現主要來源于主觀性創造,創造者與欣賞者可能會產生理解的偏差,正像歐陽修所言:“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因此,只有超越物象本身的束縛和認識上的局限,才能沖破羈絆進入物象之外的藝術想象的自由空間,然后再理性地回歸,從而達到詩詞語繪畫的完美結合,顯現出脫俗的境界。明代徐渭的繪畫作品《墨葡萄圖軸》所表現的詩境,正如畫上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味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從作者的題詩和畫中描繪的形象中,完全可以體會到畫家悲涼、無奈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