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教學
一、引言
大學英語是我國內地高校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大學英語教育為我國大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顯著貢獻。大學英語一直在本科總學分中占10%、16學分左右。但最近幾年以來,大學英語在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國內眾多高校開始壓縮大學英語學分,變革大學英語課程,這一趨勢在高水平院校尤為明顯。大學英語教育已由硬性的、統一的教學要求指導的時代進入到強調個性化教學和多元化發展的“后大學英語時代”。本文對轉型時期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特征、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的方向進行分析。
二、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英語與高中英語教學目標重疊
從《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看,高中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高中畢業生應達到的詞匯量在3300-4500之間;從《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看,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根據“一般要求”,大學生應掌握的詞匯量是4500。進一步分析《課程要求》各項具體指標不難發現,我國大學英語的性質仍然是基礎英語,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大學英語和高中英語的界限逐漸模糊。但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高中畢業生的英語水平已有顯著提高,許多高中生,尤其是考入重點大學的高中生的英語水平已接近甚至完全達到“一般要求”的標準。對他們而言,大學英語課程大部分在重復高中的教學內容,他們幾乎不需要學習什么新的知識就能達到大學英語的一般要求,通過四級考試。胡壯麟早在2002告誡說:“英語教學一條龍的最終目標是使高中畢業生達到現在大學四級水平至六級的水平,那么,這就產生了若干年后大學英語是否繼續存在的問題了”[1]。
(二)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模糊,應試導向嚴重
《課程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流[2]。這些目標其實比較空泛,并沒有明確界定“學習、工作和交流”的類型,加上原《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大綱》將考試目的定位于“考核已修完大學英語四級的學生是否達到教學大綱所確定的各項目標”[3]。教學目標模糊、教學大綱被當作考試大綱,這使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學英語教學應試導向嚴重。許多高校將四、六級考試成績視作衡量學生英語水平的唯一標準,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都以四、六級考試為依據。這在無形中引導學生將大學英語學習的目標定位于通過各種英語考試,如四、六級,然后是考研、托福、GRE等。必須承認,目前許多高校的英語四、六級通過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是許多學校壓縮大學英語學分的依據之一。但學生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真的提高到可以壓縮大學英語學分的程度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桂詩春(2011)指出,學生“應試訓練只能提高一點分數,不能提高語言能力”[4]。這從中國大陸學生在托福考試和雅思考試中的成績也可略見一斑。在傳統托??荚囍?,中國考生托福成績位列亞洲前茅,與新加坡、印度、香港分數不相上下。2006年開始托福開始全面采取基于網絡的新型考試,與側重于考察讀、寫、聽單項能力的老托福相比,新托福加了口語測試,考試材料取自于真實的語言環境,強調考察考生的英語聽說讀寫綜合能力(inte-gratedskill)。新托福實施后,中國考生的成績排名急劇下滑,均分僅在全球平均分上下,遠低于新加坡、印度、香港等。在2010雅思考試中,中國考生的平均分則全球倒數第二,口語和寫作成績更是數年蟬聯全球倒數第一。由此可見,學生所掌握的基礎英語除了能幫助他們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交流,根本無法滿足他們專業學習和實際工作中的英語需求。盡管我國大陸學生四、六級考試通過率逐年提高,但他們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并未見高。
(三)大學英語教學滿意度低
筆者2011年對武漢10所本科院校1000名大三學生進行了《大學英語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這10所院校中有211工程院校4所、一般重本院校3所、普通本科院校3所,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978份。接受調查的學生中72.8%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調查發現,覺得自己的英語水平較剛入學時“有較大提高”的學生為11.82%;“有些提高”為33.27%“;基本沒有提高”為35.33%;“有些下降”為19.58%。學生對自己大學英語教學“比較滿意”的為17.63%;“基本滿意”為32.66%;“不太滿意”為35.39%“;不滿意”為14.32%。大學英語對自己的專業學習以及今后的實踐工作“很有幫助”的學生為8.83%;“有一定的幫助”為57.64%“;幾乎沒有幫助”為33.53%。學生是否參加過或者打算參加社會英語培訓時,有37.63%的學生選擇“是”。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表現出嚴重的不滿,對大學英語喪失興趣,呈現出課堂內冷、課堂外熱的現象,大學英語似乎并沒有完成“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流”的目標。
(四)學分制模式下大學英語的尷尬
近年來,國內各高校紛紛開始教學體制改革,重心在于實施學分制改革。學分制改革有兩個重要內容,壓縮總學分和推行選修制。學分制模式下,按學分收取學費,在這種教育“市場經濟”下,學生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學校不應逼迫他們選擇自己“不太滿意”的大學英語課程,同時學校還應提供多種大學英語課程供學生選擇,否則無法實現“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流”的目標。我國高校本科階段的總學分多在150-180之間,而國際通行學分標準為140左右。基礎階段的大學英語在大部分高校為基礎必修課,學生要完成四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程,也就是16學分,如果加上“更高要求”的高級英語選修課,所需學分還要多。在課程設置方面,大多數學校前兩個學年的大學英語很少,且都是必修課課程,缺少能真正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課程。大學英語學分比重過高、課程設置單一,嚴重阻礙了學分制改革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