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
本著“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科內與課外相結合,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相結合”的教育原則,我們堅持創建特色音樂教育,努力發展農村學校藝術教育,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可持續發展,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
一、培養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欣賞名人故事、樂曲、影視作品。(1)教師布置課前作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書籍、報紙、電視、網絡等途徑調查音樂名人的故事,并進行總結、整理,然后每小組分別將各自的調查結果與同學分享,同學聽后進行分組討論,說出自己的感想、感受,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2)教師課前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選取爵士、靈魂、舞曲、鄉村、搖滾等不同風格的音樂,在課上為同學們放音樂,讓同學們接觸不同風格的音樂,更加全面地學習音樂知識。(3)教師選取、剪切影視資料、音樂片段、MV,課上為學生播放,使同學更加深入、全面地進入音樂世界,在音樂的天堂里自由翱翔。
2.師生互動,在游戲中學習音樂。教師在課上組織游戲,師生共同參與,如:“拍案傳花”,只需準備一件十分普通的道具,如書本、水杯等,由參與者順序傳遞,傳遞過程中,有一個“中立者”,他背對著游戲者拍擊桌面,拍擊的過程中道具一直傳遞,停止拍擊的同時,道具也停止傳遞,道具在誰手中,誰就上臺表演節目———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曲。
二、尋找并熟悉生活中的樂曲
1.走近自然,聆聽自然。大自然中蘊含著最美妙的樂曲,走近自然,聆聽自然,可以使同學們更加熱愛音樂。農村學校相比于城市有更加便利的條件,更加貼近大自然。教師利用課余時間或假期,組織、帶領學生去田野、河邊、樹林、草原等地尋找大自然的聲音,潺潺流水、幽幽鳥鳴,飛鳥自空中劃過,魚在水中穿梭,清風浮動樹葉,蝗蟲蹦過草原,每一處都是大自然的聲音,每一處都是優美的樂符。從而讓同學們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中,用心去聆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總結,用心去記錄,在大自然中受到啟發,源于自然,而后融于自然。
2.社會也是交響曲。教師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去音像店挑選自己喜歡的音像制品,回到學校后,與其他同學相互交換,聽不同風格的音樂、歌曲,并和同學一起交流、討論,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喜愛音樂,而且促進同學間友好團結。
三、培養學生想象、表演和創作能力
1.走進音樂世界,在音樂中感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音樂是一種甚至是多種情感的表達,是一個人的情感,是一個人的生活狀態,是一個人眼中的世界。教師課前選取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課中為學生放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聽音樂,根據音樂想象,音樂播放完畢后,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對各自想到的意境進行描述、討論,每節課都做練習,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2.走進音樂世界,在音樂世界中起舞。音樂不僅是聽覺上的感知,而且是視覺上的展現,更是視覺與聽覺相互結合產生的完美效果。所以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音樂的聽唱能力,還要著重訓練學生的即興表演能力。教師在課前選取多種音樂作為多媒體課件,在課上為學生播放,引導學生根據音樂表現出的意境想象出一段獨白、一幅畫面、一個場景或是一個故事。音樂結束后,教師找不同的學生到講臺上去表演,可以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或由音樂想到的讀白、畫面、場景或是故事,最后由全體同學進行發言或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和感受,由此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
3.走進音樂世界,在音樂中創造。音樂可以反映人們的內心世界,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一個人在聽什么樣的音樂,都可以知道他的內心是什么樣的感情———得意、失意、悲傷、快樂還是其他什么。在這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音樂天分不同進行不同的指導與練習,比如說對音樂很敏感的學生,可以單獨為他們安排一些任務:讓他們記錄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并選取有意義或是十分特殊的事情寫出一段歌詞,在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下,為各段歌詞譜曲、伴奏,完成一首歌曲。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能幫助其養成獨自創作歌曲的好習慣。
四、舉行各種音樂活動
歌唱比賽不僅僅是對學生音樂感知的考驗,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加強競爭與合作意識。樂隊是一個組織,更是一個家庭。教師在課余時間幫助部分天分好的學生組建樂隊,演唱自己的歌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演唱和創作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間的團結友善。
五、校園音樂,和諧生活
音樂具有感染力,并能團結聯合廣大群眾,喚起群眾崇高的思想和感情。開放校園廣播,在早晨、中午和晚間的吃飯時間播放音樂,可以使教師和學生勞累一天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活躍氣氛,體現音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