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電影電視
“不是歷史,而是民間傳說”,這便是《宰相劉羅鍋》創作的自我定位。在每一集的片頭,劇編導都在用字幕的形式反反復復強調著這一創作原則。而片尾的主題歌則更像是對該劇創作手法的一種總結和詮釋。“我聽爺爺講了一個故事,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壞人,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壞事。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故事里有多少非非是是。故事里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也許是真事。故事里的事,也許是從來沒有的事。其實故事本來就是故事,故事就是故事。”如同歌詞中所講的一樣,《宰相劉羅鍋》是劇編導對觀眾講的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昨天,所以故事也許是真實的,也許從未有過。所以對于故事的是否真實,觀眾大概不必過于認真,因為故事不是絕對真實,而是相對模糊的真實。一切都只是故事,是關于劉羅鍋,關于乾隆爺,關于和?的故事。于是,對于故事模糊真實性的認知態度便成了鑒賞該劇的前提條件。如果觀眾從史實出處是否真實的角度來對本劇進行鑒賞,則背離了劇作原創者的初衷。“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壞人,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壞事”。由此可見,人物和情節是該劇敘事結構中兩個重要的主干因素,也是我們對該劇進行鑒賞的兩個重要的方面。
一、人物角色的三角設置
《宰相劉羅鍋》在人物設置上采用了合理的角色搭配、設置。利用角色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推動電視劇的敘事。其中,角色的三角設置是該劇最大的特點。《宰相劉羅鍋》按照正面角色、仲裁者、反面角色來設置角色。劉墉是正面角色,他為民請命,是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清官。乾隆是仲裁者,他掌握著生殺大權,是最高的權力象征。和?是反面角色,他拍馬溜須、一味鉆營,對金錢和權力瘋狂追逐,對于百姓則殘酷壓榨。仲裁者乾隆皇帝處于角色三角的頂端,掌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同為臣子的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劉墉與和?,則同處于角色三角的下方,享有同等的競爭地位。正是在這種角色三角設置的抽象層次上,人物被體現為一些典型模式中的角色:如爭奪(主體、對手;幫助者、反對者),追尋(主體、對象;幫助者、反對者)等。
該劇中正面角色與仲裁者、反面角色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電視劇敘事的主要推動力。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以及仲裁者之間相互的動作或行動構成了該劇敘事的主要線索,它們之間的動作或行動決定了故事發展的方向。先來看看爭奪模式中主要角色之間的相互作用。爭奪是電視劇中比較常見的角色設置模式。在劇作的開始部分,便有一處以爭奪為模式的角色設置。六王爺的女兒準備手談擇婿,圍棋招親。此時,劉墉是正面角色,是爭奪格格的主體。乾隆既是仲裁者,又是劉墉的對手,與正面角色形成對立。和?是反面角色,充當乾隆的幫助者,是劉墉的反對者。而爭奪的方式則是劉墉與皇上之間進行的圍棋大戰。當乾隆的皇帝身份被確認后,劉墉不得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場爭奪他如果輸了,可能會被殺掉;如果他贏了,照樣會被殺掉。面臨這種兩難抉擇如何應對,就成為一種緊繃觀劇興致的角色沖突設計。一面是勢單力孤的劉墉,一面是群臣擁戴的皇帝,這場爭奪在眾臣“皇上圣明”的歡呼中似乎已經作了一個應有的了斷,那就是劉墉必輸。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劉墉面對巨大壓力,依然不卑不亢地贏了乾隆,贏了格格的芳心,最后用“成人之美”感謝了皇上的不殺之恩,了結了這次爭奪。正是因為主要角色之間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爭奪模式下的角色沖突格外引人注目。再來看看追尋模式中的角色設置。追尋模式也是該劇常用的角色設置模式之一。劉墉為民女李秀清申冤一段就是利用追尋模式來進行角色設置。此時正面角色劉墉為主體。追尋的對象是為民申冤的正義。反面角色是和?、仲裁者為乾隆。反對者是順天府尹,幫助者是張成、劉夫人。
劉墉化裝入順天府替李秀清討還公道,要求順天府尹釋放蒙冤被抓的李秀清,并要求嚴懲殺人兇手馗海。順天府尹由于受和?暗中指使,所以不管是非曲直更加恣意妄為,將劉墉痛打五十大板后打入大牢。劉墉被打入大牢,追尋正義受阻。此時,必須要有幫助者來解救,才能使劉墉轉危為安,才能使追求正義的行動繼續進行。于是,劉墉的仆人張成進入順天府的大牢將劉墉解救。此時知道劉墉身份的順天府尹大驚失色,不得不將案件的實情和盤托出,并指出由于受和?的指使才使得案子一錯再錯。到此,順天府尹已經失去了反對功能,而具有更大反對功能的和?作為反面角色登場了。劉墉將順天府尹的供詞給和?看,和?表示自己尚不知情。于是劉墉便以自己不上朝為名,逼著和?答應把自己的小舅子馗海打入大牢。這時,追尋正義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只是把馗海關入大牢并不能完成追尋正義的進程,只有把馗海繩之于法才算有個了結,于是,仲裁者乾隆引入其中。聽說劉墉被打,乾隆親自登門拜訪,以示關心,在劉墉家中碰到了前來求情的和?。劉墉欲擒故縱,先奏請皇上嘉獎和?深明大義,能夠大義滅親斬殺自己的小舅子。
皇上非常高興,此折恩準。劉墉再奏誅殺徇私舞弊、包庇罪犯的順天府尹,再得皇上恩準。正當皇上準備與劉墉談談書法之道,劉墉又掏出了第三本奏折。皇上被劉墉一本本奏折煩得夠嗆,本以為劉墉負傷在床無折可奏,可以享享清閑,特來談談琴棋書畫之道輕松一下,沒想到劉墉依然保持“一日三本”的風格,一氣之下準備打道回府。如果皇上回宮,那么馗海的案子依然無法定奪,于是劉夫人挺身而出,以為皇上做蓮子羹為由,留住了皇上。劉墉趁機奏請皇上將逼人致死的馗海繩之于法。和?向皇上求情,說馗海是自己的親戚,求皇上網開一面。皇上要劉墉看在和?的面子上放馗海一馬。劉墉則利用皇上“要獎和?則必殺馗海”的這個結論巧妙地將馗海殺掉。到此為止追尋正義的行動似乎應該全部結束了,因為馗海已被正法。但劇編導卻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角色之間繼續進行著矛盾的沖突。
乾隆對劉墉挑自己話根的做法十分不滿,他利用劉墉的邏輯反問劉墉,“如果我讓你死,你是不是也去死呀?”和?聽到這句話后立刻添油加醋,欲置劉墉于死地。劉墉無奈,只得答應皇上,自尋死路,便問皇上想讓他怎么死法。皇上開玩笑讓他投湖自盡,然后便與和?下棋為名,不動聲色地觀察劉墉這次如何脫身。泡完澡之后的劉墉,跪倒在皇上面前,說自己本已投湖自盡,但碰到了同是投江的屈原大夫。因自己不愿把乾隆比作昏庸無道的楚懷王,所以掙扎著又活了過來。一番話說得乾隆喜形于色,于是赦劉墉免死無罪。至此整個追尋過程才全部結束。當然,爭奪模式和追尋模式之間的區分也不是完全絕對的。有時二者之間是相互交叉的,爭奪模式中會摻雜著追尋正義的成分,追尋模式中也會夾雜著爭奪的痕跡。角色的設置不僅使人物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引人觀看,還使得荒誕的情節得以合理地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