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宗教文化論文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白族人口為1,858,063人。大理白族是指大理白族自治州內世居的白族人民,占大理州總人口的34%,主要分布在大理洱海流域及劍川、洱源、鶴慶等縣。“在云南諸民族中,大理白族是接受漢文化最早、所受影響最深、自身文化發(fā)展最快、以及對云南地方的發(fā)展推動最大、貢獻最大的民族之一。[1]大理白族地區(qū)即以“玉洱銀蒼”為中心的環(huán)洱海地區(qū),地處云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結合部位。這里雜居著漢、藏、彝、回、傈僳等多個民族。在多種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白族獨有的本主信仰與本主文化。
1本主信仰的性質
本主信仰是白族特有的一種極具鮮明特色和豐富內涵的民間信仰,是白族社會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現象,它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很大一部分學者都認為本主信仰的形成時間為南詔中后期。”[2]經過加工改造以后形成自然神、土地神和村社神崇拜,盛行于元明清時期,一直沿襲到現代。白族認為,“本主”就是“本境福主”,它們是村社的保護神,是掌管本地區(qū)、本村寨鄉(xiāng)民的生死禍福之神。本主信仰“淡化宗教而重于倫理”,它與農耕經濟和宗法血緣關系相適應,是一種以祖先崇拜為特征的倫理化宗教或宗法性宗教,它沒有超越現實,向彼岸世界拓展,而在自然主義、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層面上徘徊,人們向往得到祖先和神靈的庇佑,內心缺乏對終極意義的追問,從而未能發(fā)展為皈依超自然世界主宰者的宗教。從本質上說,它是一種具有農耕文化特征的以村社水系為紐帶的民間宗教文化,其核心是祈雨水,求豐收,求生殖。它具有人為的宗教特征,同時也存在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扎根于白族人民的現實生活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白族人民思想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一種特殊反映。所以它成為白族群眾中最集中、最廣泛、最具影響力的宗教信仰。
2本主信仰的特征
2.1世俗功利性
本主信仰的不像世界三大宗教那樣追尋彼岸世界,尋求“來世”的幸福,而是為了“壽連綿,世清閑,興文教,保豐收,本樂業(yè),身安然,齡增壽,澤添延,冰雹息,水周旋,家清吉,戶安康。”[3]本主神是村社的象征,是福祿壽喜的賜予者,是與每一個鄉(xiāng)民都有著某種親緣關系的神秘力量。本主信仰的實質或最終目的是建構白族民眾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及其對自己的自信,幫助其實現各種人生福祉,同時實現社會的有序、和諧與永續(xù)發(fā)展。本主信仰的方式是“無事不登三寶殿”、“臨時抱佛腳”;信仰的目的是“有求必應”、“心想事成”。以實用為出發(fā)點,并以實用為最終歸屬,它就成為白族村民生活理想的寄托。所以世俗功利性成為本主信仰最顯著的特征。
2.2堆壘復合性
白族信仰的本主神來歷各異,他們之中有“自然神本主”、“龍本主”、“英雄人物本主”、“帝王將相本主”等,來源各異、互不相屬、紛然無序,可謂“三教同源,萬法歸宗”。它還自創(chuàng)了一批本主神,如段宗?ァ⒍緯喑稀?捉嚳蛉恕⒄爬紙?蟆⒍懦? ⑼趵摯懟⒗鑠怠⒔鶼?齲揮執(zhí)臃鸞獺⒌瀾討型?蘗舜笈?泄?糯?窳榧右愿腦焓蠱潯局骰??綣垡舸笫俊⑺妥幽錟鎩⒋蠛諤焐瘛⑽奈澠泄佟⒉粕竦齲?蠱涑晌?緱衩瞧氈槿峽傻謀局魃瘛5攪訟執(zhí)??局魃耢蟾?前?尥螄螅?戮稍映攏?瘛⑾傘⒐懟Ⅶ取⒕?⒘橛τ芯∮校?灰?芄淮透S諼遙??宜?謎囈鑰上硎芟準饋T詿罄戇鬃宓厙??械囊淮逡?ldquo;本主”,有的數村一“本主”,有的一縣一“本主”并形成譜系,逢村逢邑必有本主廟。“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1949年建國初期,大理地區(qū)本主神只有62位,而至今已有500多位。”[4]信仰神的來源其底層是原始社會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又在此基礎上不斷堆壘復合而形成。
2.3民族民間性
本主信仰以“零星、分散、鄉(xiāng)村化”的方式在大理地區(qū)傳承上千年。是白族獨有的一種宗教信仰,本主也是村寨居民的一份子,有妻有子,以理性化的生活方式存在于廣大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娛樂打趣或要求幫忙的鄰居。它貼近大眾生活,迎合信徒的心理需求,信仰形式簡便易行。在本主信仰的文化氛圍之下,所有村民皆可成為信眾,三教九流無所不包。本主信仰沒有嚴格的禁忌,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經典,沒有完整的信仰體系。它本身就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給人們展現了一幅人神親和、人神和諧的理想圖景。彰顯出民間生活的真誠與鮮活。本主是神化的人,過著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本主故事中自由、詼諧、幽默充斥其間,本主神可親可近,人情味頗濃,它超越了神圣不可侵犯性和宗教神秘性,于是也就成為廣大信眾信賴、依靠甚至嘲弄的對象。
2.4娛樂休閑性
本主信仰在白族文化生活中的娛樂休閑性,是在“娛神”的名義下展開的各種自娛活動。大凡集體性的本主祭祀活動都明顯帶有娛樂的特征,在迎“本主”的隊伍中,領隊的男女“朵希薄”都是能歌善舞的佼佼者,他們演唱的內容除神曲外大都是有關男歡女愛的即興之作,其他青年男女敲八角鼓,打霸王鞭,唱大本曲,對白族調,一路狂歌漫舞,祈求本主賜予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節(jié)慶活動中酬神又自娛。“一路歌聲一路舞”是“繞三靈”最吸引民眾的地方。“人喜則神歡”、“三齋不如一戲”,迎送、拜祭、頌贊本主的隆重祭典,同時又是村民們周期性的載歌載舞、自娛自樂的文化娛樂活動。許多本主廟,如將軍廟、寶林寺、神都等,無論是本主節(jié)會期間還是平常日子,都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早已成為當地民眾和外來旅游者游覽觀光的名勝古跡。現在很多修繕一新的本主廟,如寺腳村、七邑村、石屏村、陽南南村、陽南北村等本主廟都已掛牌成為各村的老年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