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傳播
馬鈴薯的學名是“Solanumtuberosum”,英文名“Potato”,在中國通常又被叫做“洋芋”或“土豆”等。馬鈴薯雖然曾經是一種洋作物,但經過中國幾百年的種植、繁衍與培育,它在中國的種植面積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1/4,總產量占到全世界的1/5[1],可以說如今中國已成為馬鈴薯第一生產大國。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中國土地上的馬鈴薯確實已經不再是“洋芋”而是“土豆”———一種已經在中國“安家落戶”、實現了“本土化”的作物。從最初的“舶來品”成長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從簡單的農產品進化到程序復雜的工業品、繼而演化成為一種產業,從單純的作物發展出一種文化象征,馬鈴薯以其在中國土地上獨特的發展經歷書寫著別樣的精彩。本文試從實物跨文化傳播的角度,對馬鈴薯的跨文化傳播現象進行梳理,望能有拋磚引玉之用。
一、從“舶來品”到“土特產”
馬鈴薯屬于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全世界共有8個栽培種和150多個野生種,它的起源中心一個是南美洲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及烏拉圭等地,另一個是中美洲及墨西哥的安第斯山區[2]。生活在拉丁美洲的古印第安人最早食用馬鈴薯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10000到8000年[3],而開始栽培馬鈴薯大約出現在公元前5000年-2000年[4]。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這為馬鈴薯從原產地南美向世界各地傳播開辟了路徑。1570年前后,馬鈴薯作為西班牙人歸航時的食糧首次被帶回西班牙,1590年傳入英格蘭。此后,馬鈴薯從西班牙傳至歐洲大陸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從英格蘭傳至蘇格蘭、威爾士和部分北歐國家,繼而傳入大英帝國的一些海外殖民地;大約17世紀晚期,馬鈴薯傳入菲律賓、日本、西印度群島和非洲一些沿海地區;18世紀末,馬鈴薯傳入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亞的印度等[5]。四百多年后的今天,馬鈴薯已經成為世界上種植范圍分布最廣的農作物之一,是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的第四大作物。
那么,馬鈴薯何時傳入中國的呢?馬鈴薯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仍待考證,但最晚應該在明代晚期,萬歷年間(1573-1619),晉陵(武進)蔣一葵任北京西城指揮史,他所編的《長安客話》卷二“皇都雜記”稱:“土豆絕似吳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6]。可見此時馬鈴薯已傳入中國,據史料記載和學者們考證,馬鈴薯傳入中國的路徑大概有三條:荷蘭是世界上出產優質馬鈴薯種的國家之一,在盤踞臺灣期間荷蘭人將馬鈴薯帶到臺灣種植①,后經臺灣海峽,傳入大陸的廣東、福建一帶,并向江浙一帶傳播,在這里馬鈴薯又被稱為荷蘭薯[7]。西北路馬鈴薯由晉商自俄國或哈薩克汗國(今哈薩克斯坦)引入中國[8],并且由于氣候適宜,種植面積擴大,“山西種之為田”[9]。南路馬鈴薯主要由南洋印尼(荷屬爪哇)傳入廣東、廣西,在這些地方馬鈴薯又被稱為爪哇薯,后又向云貴川傳播,四川《越西廳志》(1906)有“羊芋,出夷地”的記載[10]。
早期馬鈴薯通過各種途徑傳入中國,其傳播區域集中穩定在氣候適宜、利于其生長發育和種性保存的高寒山地及冷涼地區,如四川、貴州、云南、湖北、湖南、陜西等地的山區。四川的方志中有較多關于馬鈴薯的記載,并尤以山區集中。據不完全統計,19世紀四川方志中有關馬鈴薯的記載有15條[11]。進入20世紀后,隨著世界范圍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以及國際交流的加強,馬鈴薯在中國開始加速傳播擴散。此時它在中國的傳播擴散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傳播區域和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與番薯、玉米的輻射式傳播方式不同,馬鈴薯早期的傳播具有按氣候分區覆蓋的特點,主要集中在海拔1200米以上氣溫較低的適宜氣候區,如西南、西北各省高寒地區。但進入20世紀后,隨著馬鈴薯栽培技術的進步和國際范圍內技術交流的增加,馬鈴薯的傳播區域不斷擴大。此時方志中記載有關馬鈴薯栽培的省份增加有:上海、新疆、山西、福建、甘肅、臺灣、吉林、黑龍江、遼寧等地[12]。到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基本形成四大馬鈴薯生產區域,即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南方三季作區、西南一二季混作區,全國范圍內有50多個推廣品種[13]。
馬鈴薯的種植面積方面,整體呈不斷擴大趨勢。1936年馬鈴薯在全國種植面積達540萬畝以上[14],1970年上升到5200萬畝。根據2007年5月在貴陽市舉行的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第二次年會公布的信息,從1996年到2006年,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增加了30%,年產量已突破7000萬噸,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躍升至世界首位。近5年來,中國馬鈴薯消費量增長了40%,是世界上消費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15]。
如今,馬鈴薯在我國絕大部分地方都有種植,然而就生產地域分布而言,內蒙古、甘肅、云南和貴州等4個省區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5%[16]。更有不少地方成為“馬鈴薯之鄉”,比如山東滕州、甘肅定西、寧夏西吉等。雖然各地“馬鈴薯之鄉”的來由不一,但卻表明一個事實:馬鈴薯已經成為當地的重要作物甚至主要作物,其種植已經頗具規模。馬鈴薯在中國由“洋芋”變成“土豆”的“本土化”過程還體現在傳播中形成的各種俗稱和別名上。馬鈴薯引種各地后就很快融入當地的風土,因時、因地而異,形成很多別名,常造成混淆,甚至在一個區域的推廣過程中也能產生不少的俗稱。康熙二十年(1682年)編成的《畿輔通志》“物產志”記載:“土芋”②,一名土豆③,蒸食之味如番薯”;雍正《直隸深州志》(1732年)卷二“物產蔬類:地豆又名‘土生’”;乾隆七年《威海衛志》卷四載“物產蔬類:近有種香芋者……”④;道光十年《大同縣志》卷八“風土物產,佐食者蔬;白薯,其大如拳,俗名曰‘子山藥’”;因系舶來品,祁雋藻在同時的農書《馬首(壽陽)農言》(1836年)中還稱洋山藥;之后還出現山藥蛋之名[18]。20世紀初,馬鈴薯已融入當地的風土,如西北的諺語:甘肅有三寶,洋芋、沙鍋、大皮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