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版權貿易論文
1版權產業
版權產業是當今國際上新興產業之一,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版權已經邁入產業化道路。在我國,理論界對版權產業的內涵、構成及產業分類并無定論。按國際上通行的概念,版權產業是以版權為核心資源和核心價值的產業形態,它不僅包括出版產業,同時包括其他文化產業形態,還包括一些涉及版權的制造業、服務業等產業形態的相關部分。版權產業雖涉及行業和范圍很廣,但根據發展階段界定,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傳統的版權產業,主要指圖書、報紙、雜志、音像、電影、廣播電視等;二是新興的版權產業,主要指高新技術產業,包括電子出版物、信息軟件、廣告業等。目前,我國在傳統圖書出版領域的對外版權貿易較為活躍,版權產業鏈相對較為嚴密,理論和實證研究也較為深入,而計算機軟件業等新興版權產業,也日益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
2北京地區版權產業的發展階段
北京地區的版權貿易和版權產業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并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提升、對外影響的日益增強,北京地區的版權貿易和版權產業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期,北京地區在出版領域通過版權交換實現了國際間的出版合作,雖然當時沒有版權貿易的概念,但版權貿易已初現萌芽。1981年,國務院下發了《加強對外合作出版管理的暫行規定》,作為國內出版社進行海外合作的指導性文件,版權保護是依照文化部頒發的《圖書期刊版權保護條例》(內部文件)實行,1987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確定了版權保護的原則。
90年代初期,我國在版權貿易立法、版權保護和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1990年9月,頒布了第一部版權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88年4月我國成立了第一家國家級綜合性版權代理機構中華版權代理總公司,1990年3月,成立了全國性的專業社會團體中國版權研究會(2002年4月更名為中國版權協會),1992年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版權集體管理機構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1993年我國同時加入兩個國際版權公約,《伯爾尼公約》和《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這一時期,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出版專業、研究部門及版權管理部門也應運而生。不斷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版權產業保護服務體系是版權貿易的生命線和版權產業的催化劑,在這種大背景下,北京地區版權貿易逐步繁榮。
進入21世紀,版權產業發展迎來難得的機遇期,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WTO的框架下和全方位、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中,北京的版權貿易進入全球貿易市場,并呈現加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版權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所占的比例快速提升,數據顯示,北京地區2002年引進圖書版權6780種,較上一年增長22%;輸出圖書版權532種,較上一年增長67%,引進和輸出版權總量均居全國第一[1]。北京地區2004年出版發行業和版權服務業增加值為99.1億元,占北京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的34.2%,占北京地區國民生產總值(GDP)的2.3%[2]。知識的版權化已為北京地區經濟發展的帶來了巨大的驅動力,版權對經濟的貢獻率不斷增大,范圍已覆蓋到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建筑外觀、計算機軟件、信息網絡等眾多領域。“十五”時期,北京市與版權相關的幾項主要指標均列全國首位。其中作品登記16184件,軟件登記23961件,引進圖書版權34152種,分別占全國的46.3%、37.1%和66.2%[3]。
近兩年來,北京版權產業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呈現了更加良好的態勢。2006年12月11日,中國企業版權峰會在京舉行,此次會議進行了“企業在國家版權中的地位和作用”主題研討,盛大、網易、新浪等企業聯合發起成立了中國企業版權聯盟,公布了《聯盟自律公約》,這標志著,一方面,企業主體作用開始逐步得到充分認知和發揮,另一方面,版權企業實現了從自發、無序向自覺、有序的轉變,企業間開始加快聯合向產業集聚的道路邁進。另外,值得欣喜的是,版權保護工作適應新的產業發展趨勢,向數字出版等高端領域縱深發展,2006年4月26日,北京版權局北京版權保護中心數字作品登記平臺啟動,通過數字水印技術來保護數字化作品的版權,這是在全國率先建設的數字化條件下作品版權保護綜合服務平臺。
3北京地區版權貿易和版權產業發展現狀
3.1出版領域版權產業發展領跑全國
首先,版權貿易發展高于國內總體水平。在版權貿易中,圖書版權貿易在我國版權貿易中處于核心地位,其規模和所占經濟份額都遠遠超出了其他,成為北京版權貿易和版權產業的主要內容支柱。1995~2003年間,北京版權引進、輸出大體維持在15:1的比例,高于全國10:1的比例,從總量上占國內總量的40~60%[4];版權數量以平均30.3%的年增長率增長;版權貿易保持快速發展,居全國之首;北京版權引進和輸出比例的逆差正在大幅度縮小,2006年為3:1[5]。其次,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對外版權輸出貿易伙伴主要為在臺港地區東南亞等華人集中的國家,版權引進主要集中在歐美國家。1995~2005年,北京地區引進臺灣圖書年均增長率達19.4%,2005年引進到臺灣地區的版權占到引進總量的11.06%,達到1038項[6]。版權引進的主要是美國,占引進總數的45.7%,其次為英國[7]。貿易對象中有出版社、代理公司、也有研究機構、基金會、檔案館,海外貿易已經從單純地賣版權轉變為主動地謀求雙向合作。再次,漢語教材的版權輸出是版權貿易的重要形式和經濟增長點。2005年,僅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一家的對外漢語教材輸出業務,就達到149種,排名全國第一,占全國版權輸出總量的10%以上[8]。
3.2新興版權產業迅速崛起,形勢喜人
目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出版產業的逐步轉型,版權產業在范圍上,從基本局限在圖書領域實現向電子出版物、計算機軟件、廣告業、文化娛樂、信息網絡等文化創意為重點的版權產業覆蓋,在介質上,從紙介質向磁光電延伸,在載體上,從有載體向無載體轉變。并在規模和實力上,展現了強勁的后發優勢,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雖目前國內尚無對應的統計口徑,但從產業相關的部分行業數據來看,2005年,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603.5億元,占全市GDP的8.8%,營業總收入達到2602億元,上繳稅金116.5億元,北京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總資產達到4537億元[9]。軟件和計算機服務業、出版發行和版權貿易以及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業這三大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占整個版權產業的三分之二。從就業來看,軟件和信息產業服務業、出版發行版權貿易業和其他文化娛樂業占就業人口的比例接近60%,這三個行業貢獻的利潤將近80%,稅收占32%,整個產業規模和產業貢獻率較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