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版權貿易論文
近來幾年國家和政府越來越重視我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而圖書作為一種傳統的傳播工具,從古至今都具有傳播文化的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圖書輸出始終落后于其他商品的對外貿易,這種情況清晰地反映出我國圖書輸出的弱勢和文化傳播的困境。面對這種狀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我國文化走向世界,并且一直大力支持圖書輸出,使版權貿易和圖書商品貿易在數量和金額上都有了增長。面對我國文化產品對外發展緩慢的現狀,我國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戰略,以推動中國精神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走出去”戰略是我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戰略方針之一,其中,我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動圖書業的“走出去”,每次突破性的舉措,都是給中國圖書“走出去”的一劑強心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中法文化年期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借鑒其他國家經驗,資助法國出版機構出版法文版的中國圖書,收效甚好,自此“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正式啟動。這些系列措施極大地推動我國出版國際化進程,出版機構的國際視野被慢慢打開,他們更主動地利用國內外資源加快自己的發展,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圖書的版權貿易和商品貿易在數量和金額上都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國圖書走向世界的步伐逐漸加快。
一、當前我國圖書輸出的主要形式及特點
我國圖書輸出從形式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圖書版權貿易和圖書商品貿易。
(一)圖書版權貿易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成立國家版權局;1992年正式加入《國際版權公約》和《伯爾尼公約》,到21世紀初,我國版權貿易已初具規模,但其嚴重逆差的問題也日漸突顯。國家、政府以及業界對該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并推出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扭轉局面。因此,近兩年我國版權引進多、輸出少的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觀。在我國版權貿易的實踐中,習慣上使用的是其狹義概念,主要指國際間或不同地區間的涉外版權貿易行為,通常指著作權人與使用者不在同一國家或地區的情況。國內的作者與國內的出版社間的版權交易行為不在此之列。版權貿易既背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又承擔著實現經濟效益的要務,而這兩者是緊密相連的。版權貿易經濟功能的體現較為直接和迅速,文化功能的體現則較為間接但收效長遠。我們會發現西方發達國家的版權貿易非常強大,其文化影響力也非常強大,與之相比,我國的版權貿易和文化影響力都相距甚遠。在出版“走出去”的政策推動下,版權貿易首當其沖地成為“走出去”的主要方式,版權輸出也成為衡量政策實施成效的重要指標。近幾年,我國版權輸出的品種和文種逐年增多。
(二)圖書商品貿易
我國的圖書商品貿易的形式可以大致分為直接出口和間接出口兩種。圖書商品的直接出口是指國內出版機構經由自己設立的專門出口部門把自己在國內出版的圖書通過國外代理商或經銷商轉售、國外分公司或子公司直接銷售、直接出售給國外讀者等方式銷往海外圖書市場的一種圖書商品出口形式。圖書商品的間接出口,是指國內出版機構通過本國圖書進出口公司或其他類似中間商,把自己在國內出版的圖書通過商品貿易的方式,銷往海外圖書市場的一種圖書商品出口形式。[1]目前,國內能夠進行圖書進出口貿易的公司主要有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以及部分省市經營的圖書進出口業務公司。近幾年,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圖書通過商品貿易方式走向世界的規模總體上呈上升態勢。國內一些出版社開始比較主動地進行圖書商品貿易,而國外的一些出版機構也在我國國內委托個人進行圖書采購,再采取郵寄等方式出口到國外。
(三)其他輸出模式
1.合作出版
合作出版一般是指國內出版社與國外出版機構之間尋求合作,共同完成圖書的策劃與出版。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發展,合作出版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出版社如企鵝出版集團、施普林格出版社、蘭登書屋等開始青睞合作出版。合作出版的圖書直接面向海外受眾,利用國外出版機構成熟有效的發行營銷渠道,更容易地進入國外主流市場,更能吸引國外讀者的注意。現在,合作出版的成績有目共睹,已產生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和耶魯大學合作制作“中國文化與文明叢書”已有多年,《中國繪畫三千年》、《中國文明的形成》、《中國古代建筑》等圖書在美國出版以后非常受當地讀者的歡迎;再如重慶出版集團的《重述神話》同時在33個國家出版發行,完全實現了“走出去”的目的。由于合作出版卓有成效,我國政府也開始傾向于鼓勵“合作出版”。“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已經決定將把合作出版的圖書也納入資助范圍中來,并在今后的資助中向中外合作出版圖書傾斜,充分支持和利用合作出版這一有效形式,把中國題材的圖書推向國際市場。[2]
2.海外投資
目前我國出版企業海外投資大致有兩種形式,投資新建和跨國并購。海外投資新建又包括在海外注冊出版社或建立銷售發行網點。國內出版企業往往根據企業自身的資本實力和各方面的資源配置來決定采取何種投資方式。一般來講,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出版企業會選擇投資新建這種方式來拓展海外市場,他們以國內資源為根基,把圖書選題策劃和營銷發行轉移到國外分社完成,國內負責完成編輯、制作等流程。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出版社可以直接接觸到國外市場和受眾,可以更直接地考察讀者市場和需求,而同時國內制作保證了較低廉的成本投入。還有一些出版社并不是在海外注冊成立分出版社,而是建立一個本社的銷售發行網點,類似于專門的發行科和銷售處。選擇這種方式是考慮到出版社可以比較少的投入,而更加重視營銷環節和目標市場。如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作為對外漢語出版專業運作的老出版社,在全球“漢語熱”的情況下于2006年開始實施“漢語國際推廣計劃”,派出若干個代表團赴國外拓展市場、洽談合作,重點加強海外營銷網絡的建設,以加快對外漢語教材的推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