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學論文
一、“三生教育”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理論分析
(一)“三生教育”校本化的重要意義
首先,開發(fā)校本課程是形成和體現(xiàn)高校的辦學特色、培養(yǎng)辦學長久生命力的關鍵所在。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是高校辦學特色的一個重要“折射點”,因為它是依照學校的辦學思想、教育傳統(tǒng)致形成自身辦學特色的一個具體實踐過程,離開了這種特色課程那辦學特色就只能是空談。第二,校本化課程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實現(xiàn)學生素質提升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雙贏選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意味著教育管理中一種權力的下放”,“三生教育”校本化使得教師能夠根據(jù)自己對學校和學生的了解,開發(fā)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課程,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的發(fā)展。第三,校本化課程所具有的“貼近地方實際、貼近學校實際、貼近學生實際”的特點,能有效增強教學實效性,真正實現(xiàn)設置“三生教育”的目的。
(二)“三生教育”的特點為校本化的實施提供了空間與可能
實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它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fā)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人成其為有價值的人、幸福的人。它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內容和目標都比較籠統(tǒng)、抽象、分散,由于各地區(qū)、各高校的不均衡性和差異性,必須使課程的實施與本地區(q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實施效果,從這個層面上說,“三生教育”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程的基本特點為校本化實施提供了空間和可能。
(三)高校的辦學資源以及經(jīng)驗積累為“三生教育”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提供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各級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續(xù)增加,地州高校的辦學水平在逐漸提升,辦學條件日益完善,“三生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需要的資金逐漸充裕,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和建設逐漸豐富,如師資隊伍的充實穩(wěn)定、校內校外實踐實訓基地的建設等,這為“三生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提供了很好的基本條件。另外,高校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和整體素質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無論是課程觀念、參與課程開發(fā)的意識還是課程的實施能力、擁有的知識和信息儲量都有了顯著的增強,最后,各地州高校明確而獨特的教育哲學觀和辦學宗旨以及近年來的眾多高校推行的課程改革的經(jīng)驗積累都為“三生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奠定了的良好的基礎。
二、“三生教育”校本化實施的途徑分析
(一)“三生教育”課程實施目標的校本化
“三生教育”校本化的課程實施目標是指通過對學校教學理念、教學資源環(huán)境、師生狀況的細致分析,確定總體目標之后細化的課程目標。可以針對各地州高校、學生實際發(fā)展水平的差異及時做出調整,切實根據(jù)學校的辦學特色、學情狀況和教師的特點設置分層級、分類型的教學目標,“三生教育”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它的校本化教學目標的設置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學情狀況有不同要求,甚至不同的地區(qū)(比如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有不同的重點要求,這樣才可以真正做到基于學校、為了學校,促進學生全面、自主、協(xié)調的發(fā)展。以筆者所在的滇西北一所高專為例,“三生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為三級:一級目標為學校層面已經(jīng)定位的辦學特色;二級目標為課程實施對上級目標的解讀,以類別劃分;三級目標為具體目標,分學生類別、專業(yè)類別、學制類別、課程類別,三個層面分別設置課程目標,將“生命、生存、生活”三個內容逐層細化,確立重點后分別實施。
(二)“三生教育”教學內容的校本化
“三生教育”教學內容的校本化是指在嚴格遵循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和要求的前提下,針對地州院校的辦學特色、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特點等情況教師有意識地對所授課程內容、教材進行合并、改編與補充等。“三生教育”課程總體來講內容比較多而課時又較少,一般從整體、宏觀的角度對大學生提出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教學內容理論性強、籠統(tǒng)、抽象、可操作性差,可素質教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要想收到教學實效就必須對“三生教育”的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處理。處理的途徑一般分為以下幾種:(1)對教學內容的重組與創(chuàng)新。任何學校都處在一定區(qū)域內,學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當?shù)厝说乃枷胗^念、地方傳統(tǒng)、文化氛圍等因素都是重要的“三生教育”資源,結合這些資源對“三生教育”課程進行重組與創(chuàng)新可以開發(fā)出更多的更符合本校學生認知的材料;(2)對教學內容的刪減和增加。在結合本地實際和本校學生實際的基礎上,確立“三生教育”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的刪減和增加,做到更有針對性;(3)整合,它指根據(jù)教學需要,聯(lián)系其他學科中有關“三生教育”的內容進行擴展與延伸,各高校都有與“三生教育”相關的通識性課程,所以此舉并沒有太大難度,這種教學內容的擴展與延伸,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體系,更為“三生教育”的課程目標達成提供了很好的途徑與方法。
(三)校本化的“三生教育”課程評價方法
校本課程評價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制度的建立和評價體系的完善,在校本課程開發(fā)和實施中起著導向和質量監(jiān)控的重要作用。校本化的“三生教育”課程評價方法要在深刻領會素質教育課程實施的總體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教育個性化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評價模式,由于“三生教育”屬于素質教育并非應試,所以考試這個手段可以適當弱化,科學的“三生教育”評價模式應當是一個民主、開放的動態(tài)過程,使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qū)人士等共同參與評價,充分尊重學校師生以及學校和社區(qū)環(huán)境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以“適宜性”為原則,避免用唯一的標準對所有學生作一次性的“優(yōu)劣”劃分,在評價的內容上,可以是教師課堂日記、日常表現(xiàn)訪談記錄、學生的學習筆記、小論文、實踐活動、調查報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