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學論文
一、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三生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來,中學生在校園里自殺、故意傷害和自殘現象呈上升態勢。初中學生一般都是12-15歲的孩子,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作為學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課,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將珍愛生命、生存智慧、健康生活等有關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內容滲透進去,把“三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從初中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并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以“三生教育”為主要內容開展德育教育,貼近生活,容易被學生接受,所以我認為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中應滲透“三生教育”。只有這樣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才會變得“有用”和“有效”。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如何滲透“三生教育”
1.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
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的教育。初中學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對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義等問題有了一定的思考,但仍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在思想品德教材中開展各種活動進行生命教育,告訴學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愛生命;無論遇到多大挫折,都不應輕易放棄生的希望;當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幫助時,盡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內涵,應讓有限的生命煥發光彩,不斷延伸生命的價值。去年在一所中學七年級的思想品德課“自強”一課上,老師先播放了一個關于自強的視頻:主人公因多次遭受重大挫折,坐著輪椅來到江邊,準備跳江自殺。老師隨后問學生“:如果是你,會跳嗎?”沒想到一大半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會”。老師一下子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因為當時正在教學有關“自強”的內容,老師覺得學生的回答應該是“不”。于是,老師迅速調整了思路,與學生一起探討起關于生命的話題:如果我們碰到一點點挫折就放棄了生命,我們給自己、親人、朋友和社會留下的是什么?如果我們活著,我們給自己、親人、朋友和社會帶來的又是什么?通過激烈的討論,在老師的啟迪下,學生正確地認識到: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愛生命,生命是頑強的,也是脆弱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無論遇到什么挫折都不應放棄生的希望。生命最寶貴,不僅屬于自己,更屬于他人和社會;生命是基礎,一個人如果喪失生命,一切將化為泡影;生命是保障,只有有了生命,才能做一切事情,快快樂樂地度過每一天;生命是前提,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親情、友情和愛情。總之,對生命我們要無比珍愛,永不言棄!為了讓學生鞏固認識,老師還以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宋雪、譚千秋等人的英雄事跡為例,讓學生懂得,只有知道生命珍貴的人,才會為了拯救別人而不惜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他們的生命雖然已經結束了,但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生命的內涵,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永遠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懷念。當然,作為青少年,在危險的時刻,既要勇敢,又要機智,要在保護自己生命的前提下去拯救別人,這也是一種對生命內涵的感悟。
2.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生存教育,讓學生適應社會,學會生存
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通過生存教育使學生在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學會并培養在生活中、社會中的一些必備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從而使生命得以維持和延續。在講授思想品德七年級教材《保護自我》時,一位老師創設了以下的教學情景。情景一:在放學路上遇見歹徒攔路搶劫,可能會出現哪幾種情況?應該怎么辦?經過學生討論,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1)逃跑。評價:助長了歹徒的囂張氣焰,客觀上縱容了犯罪分子,無疑會助長非正義行為的擴散,是自私、懦怯、無正義感的表觀。(2)與歹徒勇敢的搏斗。評價:敢于匡扶正義,精神可佳,但不值得學習,因為歹徒是兇殘的,特別是敵我力量懸殊時更不能硬拼,硬拼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3)用智慧保護自己。評價:面對不法侵害,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迅速而準確地作出判斷,要采取機智靈活的方法與其斗爭,如可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嚇法”等及時脫身;記住犯罪分子的特征、去向,事后及時撥打報警電話,主動協助公安、司法人員調查,保護犯罪現場,保留證物,積極同非正義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正義,見義巧為,爭取把損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權益。在此情境中,學生的身心自然能夠進入所扮角色中,最深切、最生動地經歷角色的心理活動過程,這樣的教育效果比直接灌輸式、注入式的教學效果肯定好得多。情景二:上課時,突然發生地震,我會……面對地震,有的說趕快逃下樓去,有的說從樓上跳下去,有的說躲在講臺桌下……等學生說完了,老師再引導他們通過討論最后明白:在遭遇意外險情時,一定要冷靜,以保全生命為前提,要學會根據具體的情況運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斷成長完善的過程中,培養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個人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項技能,都是通過教育來獲得的。當前,不少中學生的生存能力較弱,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的生存教育,旨在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學習有關自護、自救知識和技能,有利于遠離危險與侵害,從而使生命得以維持和延續,同時又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3.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生活教育,提升學生的生活、學習質量
生活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樹立正確生活觀念的教育。初中階段是學生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交錯的時期。他們一方面已產生獨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對“自立”帶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對父母、老師以及他人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生活教育就是克服依賴父母和他人的習慣,學會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會自我服務,學會感恩,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以提升自己的生活、學習質量。如針對學生普遍對考試會產生焦慮的心理,在七年級上冊思想品德《學會調控情緒》的教學中,可以在課堂上開展題為“克服考試焦慮情緒”的專題討論。從描述自己考前、考場上、成績出來前的情緒感受和變化說起,通過交流,同學們逐漸感受到“考試焦慮”是一種普遍的情緒反應,很快產生體驗的共鳴。進而又引導他們通過討論共同分析造成焦慮情緒產生的原因,適時請四位同學扮演心理學專家,提出對該問題的分析和建議。之后針對那些有代表性的表現和原因,結合專家的建議,開展小組合作,大家群智群策來找對策、想辦法,學會控制焦慮情緒和排解這種情緒對我們的困擾。由于這是解決自己關心的實際問題,同學們都很專注地投入到了探究、解決問題的活動過程中。這樣的專題活動不僅幫助學生解決了實際問題,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培養和鍛煉了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思想品德課是有用的。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開展“三生教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強調以人為本,創設教育情境,讓學生親近大自然,激發起融于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培養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生態意識。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資源,讓學生走向社會,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境界,努力使自己成為該角色所需達到的道德境界。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引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提高了德育實效??傊?,在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把“三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思想品德是有用的,就能切實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課堂實效。滲透“三生教育”也就能適應現代素質教育和現代人才培養的需求,使學生得到全面的、和諧的、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