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問題論文
作者:鄒峽 李甫金 吳正鳳 吳艷鴻 單位:四川省林業調查規劃院 平武縣林業局
我國是一個少林國家,解放時全國森林覆蓋率只有16%。解放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林業建設,進行了大規模的造林綠化運動,至2009年底止,全國共造林約626.23萬hm2,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0.5%。人工造林不僅綠化了大片國土,而且也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副產品,但也的確給社會帶來了諸如地力衰退,森林病蟲害加劇等生態問題。從生態角度看,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十分必要。
1人工造林中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
1.1煉山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對造林地進行煉山是南方林區常用的造林地清理方法,煉山雖然能徹底清除雜草灌木,有利于造林施工,但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火燒區域內動植物種類和數量損失很大,原有的生物多樣性不復存在,從而導致人工林的穩定性下降;煉山燒掉了有價值的地被物,妨礙土壤結構改良,加劇水土流失,破壞生態平衡。據測定,嚴重的火燒導致土壤表層大孔隙度減少,容積密度增加,表層板結使滲水率下降70%;煉山后造成淋溶現象加劇,鉀元素淋溶可達80%~90%,磷元素達90%以上,其他元素也損失嚴重。
1.2不顧坡度的全墾整地加劇了水土流失按照造林學的要求,全墾整地僅限于坡度小于15度的緩坡地,但在我國南方廣大林區,這一限制幾乎形同虛設,在坡度30以上的坡地上全墾整地的情況到處可見。全墾整地造成生境巨變,水土流失嚴重。據中國林科院在四川南充的調查,坡度30度,采用全墾整地時,每公頃年固體逕流量達1144t,是水平帶墾的52倍,是穴墾的137倍。
1.3樹種單一,結構簡單,嚴重制約了森林生態效益的發揮在我國的人工造林中,純林占90%以上。在這些純林中,又以針葉純林為主。例如四川省在解放后新造的用材林中杉木占51%,松類占26%,闊葉樹僅占23%。由于針葉的灰分含量低,又不容易分解腐爛,致使地力不斷退化,林地生產力持續下降,培育的林木一代不如一代。根據生態學的觀點,森林的年齡結構和組成結構越復雜,森林就越穩定,就越不容易遭受病蟲危害。而人工針葉純林往往年齡一致,林相整齊劃一,許多病蟲害的天敵無法生存,常常爆發難以控制的病蟲害。由于針葉純林結構簡單,導致林地干燥,枯枝落葉減少,故針葉純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凈化空氣等方面的作用遠遠不及針闊混交林和天然林,而且還容易導致火災的發生和蔓延。
1.4重造輕管現象日益突出,農地造林復耕現象時有發生隨著人工造林更新面積的不斷增長,重造輕管現象日益突出。一是撫育率低,如:2009年度全國人工造林更新撫育率分別只有71.16%,新造林地雜草欺苗、壓苗現象普遍,嚴重影響林木生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造林質量;二是新造林地以間種農作物為主,本末倒置,沒有給新造林木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影響苗木成活、生長;三是新造林地放牧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農地造林包括退耕地造林復耕現象時有發生。主要原因:一是造林戶經營管理技術缺乏;二是林業周期長,見效慢,而間作農作物見效快,加之近幾年國家糧食直補、減免農業稅、提高糧食價格等政策措施的出臺,使得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大增,造成新造林地特別是退耕地林糧間作普遍,林木被壓甚至被破壞的現象日益顯現,退耕地造林甚至出現了復耕現象;三是認識上的誤區,認為當前造林以生態為主,造林地林草植被越茂盛,生態功能越強,因而疏于撫育管理;四是后期管護、撫育等資金的缺乏,沒有相應的渠道列支這部分經費。
2擬生造林的概念及特征
2.1擬生造林的提出
為了克服傳統林業的弊端,近年來,國外一些學者提出了許多新的森林經營理論,如美國新林業學說、中歐的接近自然的林業等,這些理論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改變傳統林業為多目標,多功能的林業,強調林業與環境的協調統一。我國的林業工作者則提出了將我國的林業分為商品林業和生態林業進行分類經營的新思想。生態林業是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指導林業生產的一種產業,在促進林產品發展的同時,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最佳狀態的環境,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生態經濟型林業。生態林業是由森林生態和林業經濟兩個子系統組成的有機整體,這兩個子系統的聯接和偶合是通過中間環節來實現的,這個中間環節就是由各種技術要素組成的技術系統。傳統的造林方法和經營技術過份強調經濟效益的實現,忽視了生態效益,把森林生態和林業經濟兩個子系統割裂開來不可能起到這種中介作用,故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擬生造林的新概念。擬生造林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遵循自然發展規律,運用現代林業技術,充分利用自然力,通過人工途徑組建、維護和調控一種相似于自然生態模式林的造林方法,它具有提高森林多種效益和改善環境質量的雙重作用。實踐證明,只有采取擬生造林的方法,才能避免過去人工造林中長期存在的生態問題,把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2擬生造林在人工造林中遵循的原則
(1)強調人工造林要適應自然生態環境和森林群落發育規律,在培育森林的全過程中,人們運用的一切技術措施,都必須建立在掌握森林生態系統特性和林地生境特性的基礎上,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而不是違背自然規律。
(2)應取消煉山這一傳統的清理方法,可用局部割除清理或化學除草劑清理,應盡量保留現有闊葉林木,使之與新造的林木共同生長形成多樹種,多層次的混交林。
(3)全墾應控制在平緩坡或小面積范圍內,在大面積造林時,可采用帶狀整地或不規則塊狀整地,不主張采用高強度的改地措施,如深挖整地、全墾撩壕、深翻撫育等。從所耗費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來看,是得不償失的。
(4)主張充分利用自然力,即盡可能地利用森林土壤的自肥能力、植被的天然更新能力、森林中病蟲害與天敵的相互制約功能等,使人工培養的森林具有與天然林相似的特性。在立地條件惡劣的地方,則可模擬植被的自然演替過程,如在土壤淺薄、坡度較大、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地上,可先種草,后種灌木,待立地條件改善后,再栽種喬木樹種。
(5)主張因地制宜地運用多種方式和途徑來恢復森林植被,如植樹造林、飛機播種、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封山育林、補植、補播、萌芽等,主張多樹種、多林種造林,提倡營造結構合理、林相復雜的混交林。總之,從傳統林業到生態林業,從常規造林到擬生造林是未來我國林業發展的必然方向。這一轉變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的成功有賴于全社會對客觀自然規律認識的提高,有賴于正確的林業政策和指導思想,也有賴于廣大林業科技工作者的不斷探索、總結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