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鄉村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閆霄羽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系
一
就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來看,中國最大的問題仍是農民問題。朱容基總理曾嚴肅地說過:“如果農民沒有達到小康,中國就沒有真正達到小康。”所以,在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能否解決農民問題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能否實現。中國西部作為農民最多最貧困的地區,西部的農民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總之,農民問題已是中華民族不可承受之重,不可等待之急的大事情。要解決農民問題,必須先解決鄉村經濟發展的問題,這是因為鄉村和鄉鎮是農民生活與生產的基本環境,只有鄉村經濟發展了,才會有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問題。古語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發展鄉村經濟,使農民能自謀其業,就比政府每年發放貧困補助好得多。下面,筆者就此次到平樂、下壩作社會調察的經歷,談一談關于西部鄉村經濟發展的一些不成熟想法。當然,經濟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其它因素而單獨存在,政治、文化、思想意識和教育現狀都和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系,也是解決農民問題的必要條件,所以在后文中必然會有所涉及。平樂、下壩兩個鄉鎮皆地處四川省成都市所轄邛崍境西南。平樂鎮幅員面積38•6平方公里,其中集鎮區面積0•82平方公里,人口2•3萬,是全國歷史文化名鎮,距邛崍市區18公里,距成都93公里,交通較為便利。下壩鄉,幅員面積31•34平方公里,人口8914人,由于下壩與平樂毗鄰,故其距邛崍、成都的距離大致相同。平樂、下壩兩鄉鎮經濟欠發達,但資源頗豐,民風純樸,是典型的西部鄉鎮風貌。這兩個鄉鎮發展經濟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發展特色農業,二是發展輕工業,三是發展旅游服務業。下面就這三種方式的新發展作一簡略闡述。
第一,發展特色農業,種植經濟作物。經濟發展農業是根本,要堅定不移地重視農業的發展。但是,在調查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漸漸地感到,此地發展傳統農業似乎已經達到極限,很多農民進行傳統的農業生產,除去生產的成本后,一年下來僅能維持溫飽。這也是大量農村人口外出務工的原因。如果要改變這種耕作方式,就得發展新型農業,即將大片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集約化耕種,同時集中大規模養殖牲畜、家禽。這個想法雖好,但在短時間內卻難以辦到,因為人們的意識需要一個觸動與轉變的過程,而且資金和技術嚴重不足也制約著該計劃的實施。在這種條件下,就應該提倡發展“特色農業”。特色農業顧名思義就是根據本地的農業特點,大力發展本地的優勢農產品。平樂盛產食用筍與竹子,并且大面積種植了茉莉花,下壩盛產黃金梨、茶葉、竹,所以兩個鄉鎮都應大力發展自己的優勢經濟作物。比如,下壩鄉政府根據本地經濟形式,組織茶農成立了茶農協會,并與邛崍花揪茶葉公司簽訂了銷售合同,僅此一項就為茶農增加人均年純收入一百多元。此外,平樂、下壩鄉政府還鼓勵農民集資開辦加工竹產品的作坊、工廠,把豐富的竹資源利用好,但又不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總之,西部的鄉鎮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農產品,而這些附加值很高的農產品就是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新亮點。
第二,大力發展輕工業,促進農副產品的深加工。西部的鄉鎮一般來說工業基礎設施都不太完善,且離大城市較遠,交通較為不便。鄉鎮政府對于投資的相關政策尚未成熟,當地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還不太高,不能為大型工廠、企業提供高質量的勞動力。所以在投資的軟、硬環境都尚需完善的情況下,一般不會有大型工廠、企業來投資(除非該地區蘊藏稀有資源)。平樂、下壩就屬丁這種軟硬環境都尚需完善的情況,平樂、下壩鄉鎮政府鼓勵發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所以平樂涌現出了一批竹工藝加工工廠,下壩出現了許多茶葉加工作坊。這些工廠和作坊的出現,不僅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吸收了農村的富余勞動力,減少了失業人口。以后平樂、下壩鄉鎮政府還準備組織農民籌建梨、食用筍、茉莉花等農副產品深加工工廠,盡量利用本地資源,增加農民收入。
第三,以旅游業為核心,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西部鄉村一般都有悠久的歷史、純樸的民風、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而這些正是西部鄉村發展旅游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所以,在西部鄉村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旅游業是最有潛力的產業。平樂和下壩兩個鄉鎮就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平樂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50年西漢時期就已形成了集鎮,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鎮內有保持明、清風貌的街道22條,現存明、清時期建筑面積達23•54萬平方米,完好程度達85%;白沫江穿鎮而過,13顆千年古榕樹屹立在白沫江兩岸,蔚然成蔭,川西罕見。其境內有一條稱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古驛道,相傳司馬相如曾奉漢武帝旨意,南下與各少數民族通商與和好,就是經過這條古驛道;三國時代諸葛亮南下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也是經過該古驛道。還有在其境內的金華山旅游區內,有摩崖大佛石刻,國內罕見,栩栩如生。下壩鄉則擁有川西規模最大的清代古民居群———李家大院。這所隱居深山的大院文雅樸實、清新舒適、氣勢雄渾,尤其是它那川西聞名的能鋪四十八張曬席的大天井更是令人贊嘆。除此之外,下壩還有川西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徐家大院,還有被清朝的康熙帝御封為“天下第一圃”的花揪貢茶基地和千年古茶樹,還有地質奇觀———官田溶洞等等。總之,平樂、下壩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人文底蘊也很深厚。這些資源像是夾雜在泥沙石塊中的黃金或鉆石,像是養于深閨的佳麗,還未被人們所識。現在,平樂、下壩已經開始行動,希望以自己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發展旅游業,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給人民以實際的益處。當然,政府只有合理開發、精心打造這些資源,發揚琢玉成器的精神,才能給人民帶來看得見的和長遠的實惠,才能更好地引導農民增收致富。
二
從以上的介紹和分析可以看出,西部鄉村經濟的發展也應遵循這三種模式。而在這三種模式中,旅游業是核心是龍頭,能使西部鄉村經濟的發展事半功倍,人民在短時間內迅速得到實益。筆者認為,在西部的鄉鎮發展旅游業和開發旅游資源,還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意識問題,二是資金問題,三是政策問題。
第一,意識問題是西部鄉村發展旅游業的首要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這不僅要求鄉鎮干部轉變以往主要發展傳統農業的觀念,而且還要求鄉鎮干部做好農民的思想工作,幫助他們轉換意識,讓他們積極地為鄉鎮的旅游業服務。有的地方由于思想工作不到位,出現了本地群眾和外地游客發生磨擦的情況,這大大損壞了鄉鎮的形象,不利于鄉鎮旅游業的發展。此外,這里所說的意識還有另一層含意,即幫助鄉鎮人民樹立商業意識與服務意識,圍繞旅游業這個中心,鼓勵鄉鎮人民發展旅游服務業和旅游紀念品加工業,在做好旅游服務的同時,達到本地經濟的發展和自己收入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