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文學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李愛娟 單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與有兩千多年的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還是個新生兒。隨著網絡文學的崛起,也就必然給傳統的文學理念帶來沖擊。雖然同是文學,但它們兩者之間卻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一、創作主體成員的差異
網絡相對來說是一塊自由而且個性化十足的天地,不同層次的寫手們自由地創作、自由地發表,沒有人為的障礙,也沒有嚴格的選稿標準,在電腦上敲擊鍵盤,然后貼到各大BBS、文學論壇,就算發表了。過去那種環繞在傳統作家頭頂上的光環在互聯網上不見了,在這里人人得以“抒而寫之”。于是,有更多的一般人參與到“寫作”中,其中“過把隱”的有之“、求發泄”的有之“、求認同”的有之“、純寫作”的有之,總之形形色色的“作家”都有,其學識水平、創作水平也是參差不齊,良莠難分,但網絡作家隊伍的日見壯大卻是有目共睹的,因為這一群體的成員是由許許多多的普通人組成。傳統文學的創作主體大都是那些具有明顯專業特點的作家,他們的作品一般都必須通過報刊雜志或出版書籍才得以和讀者見面。因此,他們的作品在發表之前都必須經過文學編輯或出版商的選擇,這就對作家的專業水平和作品的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對一般人來說要進入文學殿堂則是非常困難的。
二、文學創作的目的和意義的差異
正是由于文學創作成員的改變,使我們傳統理念中文學創作的目的和意義也被網絡文學有所改變。在我們傳統的文學理念當中,文學的創作目的是為了反映社會生活,文學創作的意義也總是在“審美意義”和“功利意義”之間徘徊,盡管在傳統的中西方文論中也都曾有過“宣泄”、“自娛”之說。但網絡文學恰恰相反,絕大部分網絡寫手創作其作品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宣泄和自娛,而文學的“審美意義”和“功利意義”都是次要的,更別說什么宏大主題了。由于網絡的不可知性與神秘性,使許多的網絡寫手有一種共識:反正沒人知道我是誰,有什么觀點,有什么牢騷,有什么苦楚,都可以一股腦倒在網絡這個“大垃圾場”里。以求得自己內心的平和或達到個人宣泄的目的。因此網絡幾乎每天都有無數的作品產生,數量多的驚人,這在傳統文學簡直是天方夜譚。自然,因為水平的原因,往往造成一種泥沙俱下的局面。也正是由于文學創作目的和意義的改變,使創作主體在主觀上改變了對文學內容和形式的看法。網絡文學作品通常分布在各種專業性的文學網站、綜合網站的文學網頁和大量的BBS上,其內容特點不僅表現在網絡世界的虛擬生活對文學題材的豐富,而且它更表現在對文學作品深度的淡化。出于宣泄和自娛的創作目的,網絡文學作品中以表現個人經驗的內容居多,特別是以表現個人情感為多,因此夸張一點講現在的網絡文學可以稱為“言情”文學。最早風靡網絡的網絡文學大約是臺灣省蔡志恒先生的代表作《第一次親密接觸》,講述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這種以言情為主題的小說到處都是,與眾不同的是,它與網有關,與網絡聊天有關。所以特別能引起網民的共鳴與幻想。因此,初次推出來時大受歡迎,緊接著大陸也出現了許多網絡文學作品“,網絡作家”一詞也出現了。
知名度較高的有安妮寶貝、邢育森、李尋歡等,以七十年代出生為主。目前網民的年齡層最多的也集中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網絡文學中的題材多以愛情為主。而傳統文學作品中那種表現時代、社會精神的文學題材被拋棄了,文學的深度也就無從探索了。同時網絡寫手們往往隨著自己的興致,隨寫隨貼,不太注重作品的藝術性及整體性,有時甚至于語言的表達都不準確或錯誤,尤其是那些經常出沒于各種BBS上的網絡寫手們更是隨心所欲,因為無論是在專業文學網刊還是綜合網站的文學網頁上發表作品,都需要經過網絡編輯的選擇與把關,而在BBS上,盡管“網管”或“斑竹”有權刪除你的帖子,但卻沒有人能夠阻止你張貼自己的作品。網絡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便表現為BBS上的自由。BBS不僅為網絡作者自由表達自我提供了條件,而且從客觀上看,也為網絡文學的內容與形式的變化提供了變化。這就使網絡文學在形式上呈現出了十分強烈的拼盤化色彩,就像打翻了的調色盤,什么樣式的文學作品都有。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網絡文學的作者在寫作時只是追求個人價值感的認同,忠實于自己的內心。作者寫作時只是表達一種傾訴的欲望,是非功利性的,這確實符合了文學最基本的特性———文學是心靈的自然流露。是不是可以這么說,網絡文學排除了文壇名利的誘惑,是文學創作從內容到形式對文學本身的一種回歸。
三、創作方法的差異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由于兩者的載體,創作的主體、目的、意義等方面存在差異,也就必然在創作方法上存在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運用方面的差異
網絡的出現,為人類的精神活動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廣闊的虛擬空間,給眾人以最為廣泛的話語特權,所以它給網絡寫手們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運用語言的權利,給予了每一個人以平等的符號權力。網絡就像馬路邊的一塊“小木板”,誰都可以走上去信手涂鴉,發表自己的言論,因為“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因此,網絡寫手們往往隨著自己的興致,隨寫隨貼,不太注重作品的藝術性及整體性,在語言運用上,便是充分張揚個性。但網絡文學的語言運用也存在著語句粗制濫造,標點符號隨意亂用,文字錯訛,別字泛濫等不足。中國傳統文學無論是什么樣的文學樣式都必然受到時代、社會、作家主體的影響,如作家本人對話語體制的依賴、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以及作家的身份表征與責任感等等,使作家缺少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因此對語言的運用往往受到多種限制。
2.審美感受的差異
網絡在給予人們以文學話語權自由的同時,也給了人們精神的自由,心靈的自由,張揚個性的自由。網絡使文學失去的是束縛,而使人類得到的卻是文學與精神的雙重自由。因此,人們獲得了選擇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和表達的自由,因此網絡為人們提供了按照個人主觀愿望和獨特個性運用語言來表現人的全部生命的權利,在文學這片自由而喧鬧的“賽伯空間”里,人們可以盡情遙寄生命的希望,揮灑個性的本體需求,調動生命質素的全部起動和自由迸發,讓人之性靈在澄明之境中全面敞開和盡情舒展,使“生”之煩惱與“活”之局限在這種自由精神的光輝中得到盡情發揮。而傳統文學的價值依憑和審美承擔在網絡文學中成了被遺忘的理念、被拋棄的信念或不合時宜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