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文化論文
作者:鄧建軍 單位:內丘縣內丘鎮中學
一位教育家這樣打比方,一個人如果沒有文化知識,算是次品;有文化知識但是沒有健康的體魄,不能進行正常的生活和勞動,算是廢品。但是,如果一個人既有文化知識,又有健康體魄卻沒有正確的思想和道德,不愿為社會做貢獻,甚至有反社會情緒,那就是一個危險品,將來有可能會給社會帶來危害。不管這樣的比方是否足夠精確,但是從中不難看出,思想道德教育對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多么的重要。
2004年3月22日,新華社全文播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和道德品質建設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政治課作為目前學校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有著學科優勢。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單純地要求學生記住和回憶已有的政治理論,已經日益顯現出其消極的一面,學生除了對政治考試的理論知識死記硬背外,對其蘊含的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的涵義理解甚少。
一、政治課教學中經濟文化滲透教學的必要性
(一)可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對廣大的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刺激性推動因素,在政治課教學中滲透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經濟和文化知識,能夠讓學生很快地找到思想道德教育與實際生活的切入點,從而提高學生對政治課堂教學的興趣,在學生有興趣的基礎上,能很好地提高學生對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例如在講解“誠信”時,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關于“考試作弊”的問題,讓他們從分析作弊的緣由到作弊的過程最后到作弊的結果,客觀合理地分析“考試作弊”的有利之處和有害之處。讓學生在討論中真實地感悟“誠信”的涵義。
(二)可以達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持久性效果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文化因素,不但能讓學生對思想道德教育有一個立體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課堂外的生活中對所學習過的思想道德課產生聯想思維,從而達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持久性。比如在講解正確的價值觀時,可以直言指出現在學生中出現的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的現象,并讓學生說說“交朋友”的標準和“過生日宴請同學”的好處和壞處,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行為。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對自己日常生活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認識,同時也能對正確的價值觀有比較感性的認識。
(三)可以更好地輔助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在現今應試的教育體制下,政治、經濟、文化被分成了獨立的學科進行考核,導致學生在學習各門學科時也是獨立進行的,很少將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主動地將思想道德教育聯系滲透。近年來在國際上頻頻出現科技欺騙、學術論文造假、黑客攻擊等丑聞,讓人們漸漸意識到了在政治教學中滲透經濟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在政治教學中滲透經濟文化教學,不但能夠達到政治課堂的教學目標,同時對長久地樹立學生的思想品德有輔助作用。
二、如何在政治課教學中進行經濟文化教育的滲透教學
本人結合自己的授課經歷以及對政治課教材的理解和研究,就如何有效地在政治課教學中進行經濟文化教育的滲透教學提出以下幾點。
(一)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學生為主體的發展理念
傳統的教學模式形成了學生以模仿、操練、回憶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一種不平等的人格關系,這樣的關系是不利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作為人文科學的政治課,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對教師來講,就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擺脫為了“應試而教”的束縛,立足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特別要注意人文教育,教學生做人,健全學生人格。
(二)做到思想道德教育與各學科的有機結合
由于各學科的文化知識與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脫節,老師在政治課教學上只是將思想道德教育理論加以講解而很少與各科知識相聯系,從而使得政治課顯得枯燥無味。因此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要將各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從理性和感性上加深對思想道德理論的理解。
(三)充分發揮課堂自由辯論法和角色扮演的教學法
現代中學生是生活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環境中,社會的各種因素會影響其社會化思維,如單位、家庭甚至于互聯網的影響,可以就社會中發生的事件,挑選后由同學們自由談論,老師加以引導,使之轉化為適用于整個班級的學習活動。通過討論、質疑、資料搜集與小論文撰寫等訓練,達成讓學生提升思辨與表達能力,產生對社會問題的深度思考;角色扮演學生參與性高,可以使他們進行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情緒,縮小心理距離,在角色體驗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總之,方法論是政治學科的基本理論,也是有效促進本學科與實際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政治課教學也不例外。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學生出于信息高速傳播和交流的時代,只有在政治課教學中進行經濟文化的滲透教學,才能達到政治課教學的最終目的,那就是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