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王升文 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應用化工技術專業是我院成立時間最早的主要專業之一,自1978年設置至今,已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在化工企業生產一線從事化工操作、管理、科研方面的優秀人才。近年來,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為順應時代的發展,作為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的應用化工專業,以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為導向,加強專業內涵建設,著力抓好課程開發、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條件的改善,力爭使該專業成為特色鮮明、人才培養質量優、畢業就業率高、在全省具有良好社會聲譽的一流專業。為適應這一新形勢,與應用化工專業群建設和改革相配套,《化工產品合成技術》成為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一門重要核心課程,該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起著主要支撐作用。鑒于該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其在培養目標中的重要地位,我們對《化工產品合成技術》課程進行了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理念的改革和探索。
1《化工產品合成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化工產品合成技術》課程,長期以來采用課堂教學、課程設計、參觀實習三種手段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但隨著近幾年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化工技術專業的迅速發展,發現這種模式還存在不少弊端,導致教學效果不近人意。
(1)教學規模與實訓配套錯位。近幾年,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我系學生人數從原來的每年1000余人迅速增加到現在的2000余人。學校的各方面配套設施特別是實訓裝置與場地的建設跟不上招生規模;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缺乏,實訓時往往采用合班教學,這就造成了教學效果的下降。尤其是課程要求的現場實習,由于學生人數太多,生產單位出于安全考慮一般不愿意接收學生去實習,即使聯系到一些實習單位,也由于學生人數太多,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和帶隊教師在講解和操作過程中不能保證面面俱到,實習效果也不太理想。
(2)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化工產品合成技術》課程內容較多,要求學生掌握的信息量大,單純的理論授課學生不易掌握,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課程學時的壓縮、校內實訓場地條件的局限等因素影響,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貫徹。盡管我們已經建設好了校內實訓基地,可以開展產品合成、精制、鑒定等實踐操作,但是這些實訓環節未能與產品合成技術課程的理論教學很好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任課教師缺乏現場經驗,對理論知識十分熟悉,但合成過程中的細節問題不太清楚,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3)教材建設滯后課程目標。具有高職高專教育特色的教材缺乏,目前的《化工產品合成技術》教材內容多是介紹產品合成的理論知識,信息量多而且廣,深奧的理論偏多缺乏必要的實踐案例和操作技巧。學生學完后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教材的理解不夠透徹。
2《化工產品合成技術》課程改革的思路與實踐
以工學結合為突破口,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課程教學的基礎,以真實工作任務或合成產品為載體,優化課程結構,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加強校內、外實習和實訓基地建設,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完善課程評估和管理,加強立體化的教材建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1)建立職業能力和素質教育為目標的課程標準。本課程總體設計思路是以應用化工專業相關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為依據確定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為線索構建任務引領型理實一體化課程。課程結構是以化工產品小試合成開發為線索進行設計,包括:合成任務書的解讀、資料檢索、合成路線設計與篩選、單元反應的控制、合成反應的操作、產品處理等。課程內容與要求的確定充分考慮了化工產品研發員的相關要求。
(2)編寫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課程內容。為了充分體現任務引領、實踐導向的課程思想,將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個工作任務,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引出相關專業知識;以典型化工產品的合成反應為基礎,展開典型化工產品的研發的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設計由易而難,多采用討論、考察、實際操作、師生互動的課內外活動形式,給予師生以創新的空間。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熟悉化工產品合成的整體過程,掌握化工產品合成中常見反應裝置的搭建、試劑的處理方法、常用儀器的使用操作、各種單元反應的控制及操作方法,產品的分析測試和鑒定方法等相關知識,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化工生產實際問題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善于溝通合作、富有愛心的思想品質。
(3)實習實訓注重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作為全國示范性實訓基地,首先是學院加大投入,購置更多的實訓設備與器材以滿足更多學生實習的要求;其次是學院與周邊各種化工企業保持長期的良好合作關系,從而改善本專業的教學條件,這也體現了加強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4)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新課程具有知識面廣、信息量大、實踐性強、新技術應用普遍等特點。因此,我們可以改變以往那種先在課堂上學理論,然后到實訓室或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對于某一學習領域來講,教學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教學地點也可以不固定,有的工作任務可能在教室完成,有的可能在實訓基地完成,并且是穿插進行。此外,我們還必須改變以往那種單一由教師講解學生接受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而是設置教學情境,給定每一個學生的教學項目,由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設計方案;教師做好事前、事中與事后的督導與互動,盡量多讓學生獨立操作、獨立思考,真正做到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地位的有機結合;通過實驗、分析、總結,使理論知識得以升華,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網絡教學與項目教學等其它形式。
(5)課程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形成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以后,每一個學習領域的教學工作往往不是靠某一個教師來完成的,而是靠一個團隊來完成的。因為對于某一個學習領域而言,會涉及各個專業的相關知識,而對某一個體來說,很難做到對各個專業的相關知識都很精通。比如,化工產品合成技術這一學習領域就必須由化工工藝、化學原理、電氣儀表控制等相關專業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共同完成教學。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理論,融教、學、做于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這就給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能夠完成理論課的教學工作,還應具備企業工作經歷,能夠從事實踐性環節的教學。筆者建議教師每隔幾年,到對口化工企業掛職,也可請企業生產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做新知識講座或指導教學工作,在教師提高實訓環節教學能力的同時更新專業知識,確保提高教學質量,這也充分體現了加強校企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