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地質學論文
作者:舒良樹 解國愛 王博 胡文宣 徐仕進 單位: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的主要思路
第一,雖然通才教育是世界潮流,從專才或精英教育向通才教育的方向轉變已是大勢所趨,但在我國現行教學體制下,高校中的專業劃分仍然過細,專業數量明顯過多,部分知識老化,滯后于當代科學和社會的發展,對通用人才的一般學科訓練和技能訓練產生了不良影響,阻礙了素質教育、通用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進程。國家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能源與礦產資源建設的快速發展,各部門對通用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學習該課程的學生具備了解最新科學前沿與進展的知識儲備。必須擯棄狹隘的專業意識,排除各專業間人為的隔閡,加強寬基礎、廣適應的課程體系建設,培養既有寬厚基礎知識訓練又有面向具體領域、具備扎實實踐訓練的高質量人才。這些新型人才不僅知識結構新、適應面廣,而且動手能力強,富于創造性和學科滲透性。
第二,長期以來,我國大學本科地質教育基本上采用前蘇聯模式。隨著近30年不斷深入的改革開放,地質教育體制和培養模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總的來說,原有模式的影響尚在,專業劃分仍過細,專業課程數量還是過多,學生負擔過重而知識面較窄,以致對通用人才的一般學科訓練和技能訓練產生了不良影響,阻礙了商品經濟形勢下素質教育、通用人才的實施進程,不能適應時發表展和國家需求。因此,需要繼續深化專業結構的調整和專業課程的整合,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他們面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普通地質學知識面廣,教學內容幾乎涉及地質學所有學科的基礎知識。在當今形勢下,教師不僅要向學生介紹地質學各個學科的基本知識,而且要介紹各個學科間的聯系及其社會、經濟意義,引導學生將各科知識互相結合、融為一體,使學生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形成與時俱進的理念,在后續專業課程學習中和走向社會后能融會貫通所學過的知識。
第三,相當一段時間中,普通地質學的課堂理論教學和地質實踐教學是彼此獨立進行的。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實習,重卷面成績輕動手能力,不僅造成大學教育和生產、科研部門相脫離,而且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割裂了學生對地質學知識的連貫性認識思維,不利于人才培養的系統訓練,不能保證培養的畢業生符合用人部門的要求。陡增畢業生在適應期的時間與精力,降低了人才使用的效率。因此,明確教學和人才培養與形勢發展和社會需求的關系,加強學生的系統知識訓練、基本技能訓練,是適應形勢與社會的要求。必須建立并建設好以課堂教學、實驗課教學、野外地質實踐教學為一體的普通地質學課程體系,科學處理好三者的關系,加強實踐課、實習課的教學,真正把課堂理論、實驗感知和野外實踐3個教學環節連為一體,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精英與通才培養并駕齊驅。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時間、經費和師資上給予充分支持和保證。首先是要有一支穩定的課堂、實驗和野外實踐教學一體化的師資隊伍,雖分工有異,但彼此配合,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主講教師不僅授課,而且參與實驗課指導,更要帶班野外實習,及時了解教學效果、學生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普通地質學課程體系建設的順利執行,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第四,普通地質學的教學內容面廣、概念多、信息量大,以往的教學基本上屬于注入式教學,要求學生在專業詞匯、術語和記憶方法上花氣力,耗費了學生大量時間與精力。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顧傳授知識,學生只管接受知識,從教學氣氛看,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則呈現群體失語的局面。因此,轉變注入式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并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啟發式教學模式勢在必行。應該把學生花在基礎課程上的這些精力轉到基本概念理解和思維技能上來,知識面宜寬,深度宜淺。細節只是深入學習的延展,不是保證完整理解概念的前提。課堂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向。不僅要講解科學知識,讓學生打好專業基礎,更要啟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創造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獲得的知識與技巧協調一致。
第五,近20年來,地質學新理論、新發現的不斷涌現,計算機、數字模擬、遙感技術等高新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應用,要求對原有的地質學基礎理論進行修改、補充、完善。而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界日益突顯的國際化進程,要求學生適應時代的變化,具有進入國際科學前沿、適應最新進展的知識儲備,要求本科教學向國際化靠攏。因此,作為系統性介紹地質學原理的普通地質學教材和教學必須適應這一情況,對原教材作出相應修改和補充,反映地質學的新進展,體現普通地質學教材的科學性、先進性、系統性與普適性,滿足當代地質學教學的發展需要。我國地域遼闊,保存了地球各個演化時期豐富的地質信息和物質記錄。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輕的造山帶,有各種類型的盆地構造,有世界罕見的華南巨量花崗巖,有豐富的礦產與能源。
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優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學研究和教學基地。結合有關知識講授,適當向學生進行這些實際情況的介紹,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增強和專業興趣的提高。此外,為了跟蹤國際化進程,歐美國家都加大了教學成本的投入,每年組織學生到世界經典地區進行現場教學,如地質理論搖籃的阿爾卑斯山、美國的盆嶺省等。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借鑒。當前,地質學與數學、物理、化學以及信息科學等學科相互滲透更加明顯,各學科內部的專業界線日趨模糊。多學科交叉、跨學科聯合、整合集成研究已成為當今地質科學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途徑。現代學生要拓寬知識面,要有廣闊的知識和掌握知識間互相滲透的能力,必須要具備適應多種局面、解決多方面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的若干措施
根據國家對大學本科生培養的目標和要求,普通地質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必須充分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定位在和世界同類課程先進水平接軌的基礎上,實行教學手段科學化、教學內容現代化、教學過程多樣化。具體措施包括:
第一,革新教學大綱,豐富教學內容。不僅注重當代地質學領域已經成熟的基礎理論,更強調介紹新興的理論、方法和各領域的新進展。教學內容和國際前沿緊密結合,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應對社會需求的能力,在新編教學大綱中,還增加了有關我國獨特的地學研究地域優勢以及我國地質界的突出貢獻(如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巖溶、熱河動物群與澄江動物群、陸相生油理論、花崗巖與成礦等),以及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城市與環境地質、地質災害與能源礦產等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