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劉曉明 單位:黑龍江農業(yè)工程職業(yè)學院
隨著我國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確立,在制造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的基礎上,模具工業(yè)一直以1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模具制造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已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模具生產企業(yè)為了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不斷快速地更新模具設計、生產新技術、新設備,同時也在強化模具設計制造生產組織流程,逐步健全各崗位群。
一、我國模具企業(yè)生產組織流程及崗位群
企業(yè)調研顯示,我國模具生產企業(yè)生產組織流程主要有兩種,即FE+FP和FE+RP[1]。就目前而言,我國國內應用FE+FP路線較多,特別在北方的模具企業(yè)及南方的一些中小模具生產企業(yè)。在我國南方模具發(fā)達地區(qū),一些模具生產企業(yè)也開始使用FE+RP路線,明顯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企業(yè)生產風險和企業(yè)運行成本,得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FE+RP路線在今后幾年將得到迅速普及。一套模具的生產需要各個崗位群的工作人員密切協作,現在企業(yè)更多的采用項目組的方式進行組織生產,由項目經理組織協調各崗位群人員,組成團隊,完成從模具的設計到模具生產制造和試模成功的整個過程,降低了過程失誤幾率,大大提高了模具的制造效率。
二、我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的課程體系及《模具鉗工模塊》課程作用
當今的模具已是高新技術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傳統的模具設計理論與制造工藝外,還需CAD/CAM/CAE一體化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各類先進制造技術及裝備的支撐。作為高職的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的學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各種加工機床操作技能,也就是說其所需學習的理論課程多,需掌握的技能也多[2]。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對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進行優(yōu)化,使之適應模具企業(yè)設備、技術及生產組織流程變革的需求。我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的主干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課程體系按照先理論后實踐進行教學組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模具CAD/CAM實訓室、機加實訓基地、數控實訓基地等實訓條件與理論課程相結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與各種實踐技能。各模塊課程以模具企業(yè)工作過程(模具設計———模具各零件加工工藝編制———模具各零件的加工———模具裝配———試模)為導向組織實踐教學,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模具設計生產的過程及模具設計、制造的各種實踐技能。
《模具鉗工模塊》課程是我院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最后的一門綜合實踐課程,是整個教學內容的綜合應用。《模具鉗工模塊》課程將先前學習的專業(yè)各理論知識、實踐操作技能有機結合,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更加深化理解和掌握,系統的對模具設計、生產加工過程、各種加工工藝及方法、加工設備操作技能綜合應用及掌握。《模具鉗工模塊》課程在這里不再是簡單、狹義的模具鉗工基礎操作知識及技能,而是在“廣義的包含模具設計、模具加工、模具試模等整個模具生產過程”中學習模具鉗工基礎操作知識和技能。《模具鉗工模塊》課程合理有效地開設及組織教學,是保證學生系統了解模具企業(yè)組織生產流程、掌握模具生產各個崗位專業(yè)知識及操作技能、達到適應模具企業(yè)技術及生產組織流程變革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課程。
三、《模具鉗工模塊》課程教學項目任務的確定
教學項目任務的確定是本課程教學成敗的關鍵。根據學校現有加工條件及學生數量,及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要力爭讓所有的學生能夠參與模具的設計及加工過程;在學校有限的加工條件下,保證學生能夠真正地了解模具企業(yè)的加工組織流程,并系統地掌握模具設計與加工的各項理論知識及各項操作技能”,即教學項目的確定要保證“模具要有足夠的零件數量;各零件的加工工藝及加工過程要有一定的難度,并要用到各種加工設備;在模具的加工及裝配過程中,要包括模具鉗工的各項技能操作內容;模具各零件的配合要求較高,需要學生互相討論、互相配合、團結協作才能完成的模具”。
四、教學組織
《模具鉗工模塊》課程確定的三個教學內容中各個教學項目的教學過程依次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是按照模具企業(yè)生產模具的過程進行設置的,主要是使學生系統地了解模具企業(yè)模具生產組織流程,系統地掌握模具生產的各項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技能,訓練學生組織生產的組織能力、各個生產崗位的相互協調能力、團隊協作的合作精神等。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都是將學生分組,要求其按計劃進行工作,每組都設項目負責人,項目負責人負責協調整個生產過程的調度,每組都設生產工具保管員,負責刀具、量具、風動工具等出入庫管理等。學生依次進行各教學項目的工作過程中,都是首先制定方案,然后集體對方案做報告演講,討論決定最佳方案,統一思想,詳細書寫工作計劃及過程注意事項、設備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小組討論豐富操作過程及注意事項,最后具體操作實施,完成各項目。例如在項目(二)的加工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召集各小組進行加工工藝編制、加工情況說明及討論會,各零件的加工方案只有通過討論決定才可以進行實際的加工操作,同時強化學生自我進行生產組織協調,要求各種機床的使用必須嚴格按照項目負責人的安排調度使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起引導和指導作用,學生才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通過制作方案、計劃和進行具體加工操作等逐步掌握各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同時了解和掌握模具生產的組織流程及各個崗位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要中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檢查評估和交流。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發(fā)生工件加工報廢的現象,這時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總結和失誤分析,查找失誤原因,尋找解決辦法。例如凹模型面在數控銑削過程中過切后,進行補焊,再銑削型面。總之,每項項目的檢查評估和交流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發(fā)展、促進學生的成就感、促進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和企業(yè)需求。由于學院存在現有加工設備數量有限及教學班級眾多的情況,在合理安排項目(一)、項目(二)、項目(三)、項目(四)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穿插項目(五)、項目(六)的教學,達到加工設備不停,教學過程不停,學生時刻在學習的狀態(tài),達到加工設備的最大利用率,教學的最大效率。項目(七)是本課程最后進行的教學項目,也可穿插于各教學項目之間。例如,可以在項目(四)未完成前,應用企業(yè)報廢模具進行模具試模,分析模具損壞情況等。同樣在模具各零件實際加工的過程中,按照生產設備的調度情況,鉗工實踐教師組織無加工任務的同學學習模具鉗工的各理論知識及操作實踐技能、鉗工工具使用方法、模具裝配等,例如劃線、鉆孔、拋光、電動工具的使用等操作。按照加工設備的調度情況合理地安排項目(三)、項目(四)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