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
本文作者:代禎 鈕緒純 單位:安康學院中文系
一、漢字書寫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性
書法家沈尹默先生說:“世上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示出驚人的奇跡,天色而有圖畫之燦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但如今,漢字書寫常常被人們所淡化,甚至是忽視它而逐漸成為瀕危文化。然而,基礎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基礎,也是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和提高全民素質的第一道工序,在基礎教育中重視學生漢字書寫是我國教育之根本,是提高國民素質和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基石。寫字教學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基本訓練之一。搞好寫字教學,對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有著重要作用。書法界權威人士也提出:“從小寫好中國字,長大做好中國人”的響亮口號。
(一)漢字書寫是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
漢字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根,也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了不起的奇跡。它不僅傳承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且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認知特點和思維方式,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如“活”字,最早的字型說明有水有根就活,如“家”字,最早的字型房里有豬,豬繁殖力強,當時,人的生產力是最重要的生產,以生產能力旺盛的豬象征家的人丁興旺。漢字又濃縮著先進科學的精華。比如“思”字,“心”、“思”這字形,暨有思維,又稱情感。,漢字也體現先人哲學的思辨。比如“默”,表示的是不言語,無聲,按說僅一個“黑”字就足以象征,為什么還要加個“犬”呢?誰都知道,狗最愛叫。用善叫的狗去趨近寂靜、無言,更能體現出“默”的充實內容。中國書法協會權威人士認為:漢字書寫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及智力開發大有好處。因此,漢字承載的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精神符號,更有發自內心的自豪感。
(二)漢字書寫能夠繼承傳統道德文化精髓
“尚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傳統道德精神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漢字不僅廣泛而真實地再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情感,而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例如,書寫我們常掛在嘴邊的“愛”字,簡簡單單卻蘊含著“友愛”、“關愛”、“愛護”、“博愛”等豐富涵義。“??rdquo;是它的繁體字,字面上它由“爪”、“冖”、“心”和“友”四部分組成,我們可理解為:要抓住“朋友”的“心”,然而“朋友”的“心”卻被“冖”所“覆蓋”和“掩飾”,因此想真正成為朋友,就必須雙方敞開心扉、以心交心、坦誠相待。
(三)工整、俊美的漢字能反應書寫者的內心世界
日本南鶴溪在他的《文字的魅力》一書中說到:“鏡子只能照外表,照不到人的內心世界,所以照不出真正的我。什么東西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呢?那就是他的字。”字不僅能反映一個人的寫字特點,還能折射出他的性格、他的一切。常言道:“字如其人”,透過字跡不僅能看出一個人的學習、生活習慣,而且能反應一個人的文化修養、為人秉性和做事態度等。偉人毛澤東,就是一位優秀的書法家,其書法尤以狂草著名,富于濃郁的浪漫義色彩和強烈的時代精神。他很多詩篇,筆墨雄健,氣勢宏偉,就像高山巨川、天風海雨,充滿了“大江東去”的激昂音調。有一種振奮向上的崇高之美。這無不與領袖的個人生活和精神追求密切相關。
二、基礎教育中漢字書寫的現狀探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計算機等便捷書寫工具的普及,使人們對于漢字書寫重要性的認識大大降低。目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學生自身書寫態度不端正
學生自身寫字態度不認真。中小學教學中,學生錯別字多,筆劃、筆順不到位或錯誤,使字走樣變成別字,如有的學生將“落”寫成左右結構以“三點水”為偏旁;將“真”字中間三橫寫成了二橫;還有許多同學在寫諸如“還”、“連”等字時,都是先寫“之”底再寫“不”和“車”。其次,便捷書寫工具的普及減少了學生書寫機會。更有甚至干脆不寫,直接打電話或者網絡視頻,聲音、圖像成了信息的載體。人都有懶惰、依賴心理,一時的懶惰、依賴或許不算什么,那么長久的呢?值得人們思考與重視。
(二)教師書寫不能起示范作用
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有的教師對于一時不見成果的寫字教學及學生書寫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只重視學生作業的正確率,對字跡潦草、亂涂亂改的能忍則忍;根據2007年10月20日《內蒙古晨報》報導,內蒙古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對全區教師書法狀況作了抽樣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寫不好鋼筆字的教師占70%,寫不好粉筆字的占85%,寫不好毛筆字的占95%,缺乏書法理論知識的占98%。其次,現代教學工具的普及運用,使教師產生了多媒體投影代替板書的錯覺、誤解和習慣,很多教師上課不板書或隨意、凌亂、潦草,缺乏書寫的榜樣引領、示范作用。
(三)國民整體對漢字書寫重要性的意識淡薄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交流工具也日漸信息化。盡管學生還是用筆寫作業、答卷,但對寫字情有獨鐘的年代已經過去。近幾年計算機普及后,學生們一般都會在計算機中玩游戲、上網、打字、聊天、發電子郵件、寫作。這樣,都得了計算機“失寫癥”,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東倒西歪、字跡潦草。然而許多人贊同學生到計算機培訓班學習,但卻反對去學習書法。心理與生理研究表明,書寫訓練對培養思維方式十分關鍵,用筆書寫時,可在大腦的語言中樞形成特殊的印記,并成為終身本領,這也是書法的自然人性所在。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加強國民整體對漢字書寫重要性的意識,不僅提升我國整體素質,而且提高國際競爭力,使我國真正成為文化強國。
三、漢字書寫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素養既是一種靜態,又是一種動態,是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統一概念。從歷時的角度看,它既是先天稟賦與后天環境的整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整合、語文教學與其它學科教學的整合、又是主觀努力與教育引導的整合,進而就語文本身來說是聽說讀寫的整合。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既要探求漢字本身的規律,提高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又不能忽視漢字在閱讀和寫作中的延伸拓展作用。漢字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和豐盈無垠的靈性,記錄下中華民族智能的觀察、細膩的體驗、卓越的思考、恢弘的想象和精確的表現。因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漢字書寫在開掘漢字文化,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
(一)書寫漢字可以陶冶學生的審美能力
漢字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字,漢字的筆劃形態來自于圖畫又美如圖畫。在書法家的筆下,漢字更能使人獲得視覺上的美感。圖像性的形體,加上書寫工具的不同筆墨運用的變化,布局結構的創作等,使漢字顯得千姿百態,神態飛揚,氣韻生動,形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古人說:漢字之“橫”如“列陣排云”,有莊重之美;“點”如“高峰掉石”,有飛動之美;“豎”則如“萬歲枯藤”,有蒼勁之美。書法藝術,與著名的樂曲、優秀的雕刻或傳世名畫一樣,歷來就是人類文化寶藏的一部分。《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讓學生“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所以,在寫字教學中盡量滲透審美教育,使學生在寫字教學過程中陶冶審美情趣、初步感受漢字形體美,進一步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二)漢字的書寫能力就是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應培養學生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寫字姿勢,養成落筆前仔細思考、落筆盡量不改動、不用或少用橡皮的習慣,書寫的規范,保持書面整潔的習慣,認真復查、及時糾正的習慣,勤于習字、堅持不懈的習慣等”。培養良好習慣的過程,實際上包含著發展良好習慣和消除不良習慣這兩個同時進行的過程。例如書寫規范,是不斷地糾正錯別字和不規范的字以及書寫馬虎潦草等不良習慣中,逐步養成良好習慣的。按筆順寫字是寫字訓練的一項基本內容。按筆順規則寫字,用硬筆或毛筆正確、工整的書寫漢字,用硬筆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書寫有一定的速度。一般漢字的筆順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橫后豎,先中間后左右,如“小”、“水”;先進入后關門,如“回”、“國”。還有一些特殊筆順,如“女”字,一長橫最后寫。練字時要遵循一定的書寫規律,如先正楷后行楷,先練硬筆后練毛筆,先規范書寫再提速,邊學邊練邊用。
(三)書寫漢字可以發掘學生的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沒有個人獨創性和社會擁有統一的規格要求,那么個人和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人和不興的社會。中國漢字結構單位組合適當,要受到空間范圍的限制,一個字無論筆劃多少,都要均勻分布在一個方塊形空間內。然而,漢字書寫恰好能使學生邏輯思維與直覺思維的結合,形成合理的思維結構。因此,在書寫漢字時,通過觀察分析和臨摹對名家作品進行賞析并慢慢積累書寫技能,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培養審美創造精神,還能激發起學生創作的欲望進行創作,從而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四)漢字書寫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人格是個人相對穩定的比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個人的能力、氣質、興趣、愛好、傾向性等等,它們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逐漸形成和鞏固的。黃希庭則認為: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身心組織。多在人格的構成中,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等有各自的不同體現與作用,但都共同結合在一個完整的人格中。鄧小平同志說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四個現代化”,而且我國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新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然而,要達到這些目標就必須從基礎教育做起。因為,此階段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成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遠大理想只會停留在口頭上,而不能在日常學習和實際工作中進行艱苦鍛煉,然而練字正是磨煉學生意志、培養他們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和必要的“創造”手段。靠勤奮還不夠,還要靠貴在堅持。
(五)漢字書寫過程是對中小學生人格情操的熏陶過程
我們知道,教學是以人的培養為目的,促使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過程,根植于人與世界、人與社會、人與生活的關系之中,關注世界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生存命運。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過去和未來的生活,更要尊重學生當下的生活,幫助他們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實現健康人格的培養。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人,它意味著學生是在教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成長起來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學生的生活和命運是掌握在學校和教師的手里。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爭取在教學各個環節對學生注入人格的靈魂。如通過寫字練習學生要有對父母的孝心,對他人的同情心;心的善良,接納他人,善于協調和處理人際關系;有獨立的、自主的意識,不依賴他人;要有積極向上的、現實的人生目標。真正做到這些也就離我國的教育宗旨和教育任務更近了一步。除此之外,基礎教育階段是人格態度形成最關鍵、同時也是最好的黃金時期,此階段重視和引導學生寫字是培養他們“做人”和“做事”的基礎,是提高語文素養的前提,是促進全面健康發展的基石。
總之,中國是個有著5000多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漢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蘊含我國豐富的道德文化精髓,更是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重視漢字的書寫,尤其是基礎教育中學生的漢字書寫的重要性。不僅因為此階段對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因為漢字是中國國粹,寫好漢字是我們中國人應該掌握的基本功。因此,漢字是最具生命力的,是永遠不會被時代淘汰的,基礎教育中重視學生漢字書寫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