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教育
本文作者:蘇紅芳 單位:環縣環城小學
一、積極爭取參加多樣化的校長培訓及二次培訓工作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呼喚高素質的校長隊伍,校長培訓、促進校長專業成長是提升校長隊伍素質的重要途徑,校長培訓直接影響校長隊伍建設及教師隊伍建設。因此,我們積極爭取參加國家、省、市、縣組織的多樣化的校長培訓活動。近幾年來,我們的校長先后參加了《中英項目》、《中歐項目》、《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等十多項,20余次的培訓活動。提高了校長的理論素質,讓校長學習到了科學有效的教育管理理論和信息。回校后對骨干教師進行二次培訓工作,其培訓模式為:通過分析確立培訓目標———確定培訓核心課程———校長授課———研討交流———提交學習體會———實踐操作運用———教學實踐反思。
二、堅持組織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參加上級培訓及二次培訓活動
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源于學校教育教學的第一線,熟悉本校教育教學實踐,由他們組成的培訓符合學校的實際,符合“校本培訓,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和基于學校”的原則,既能鍛煉提高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隊伍積極主動地學習理論,大膽科學地實踐,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又能使廣大教師受訓得到實惠,同時又為學校節省了經費。這種培訓模式,注重聯系實際,重視學員的參與性,著眼于骨干教師及教研人員應用相關知識分析,解決學校日常教學及班級管理中較復雜的實際問題。回校后,組織他們對學校全體教師進行二次培訓活動,這種培訓活動的主要模式為:圍繞培訓目標精選培訓案例———小組合作現場分析研討———全體教師選小組代表交流———指導教師總結反饋。
三、抓校本教研,促教師專業成長
校本教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總結,理論提升,規律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證新課程實驗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推進措施和策略。校本教研活動中,我們積極組織專業人員參與并開展實質性的研討,具體地說就是引導教師研究,為教師服務,對教師的研究進行指導。“研究”就是從學生、教師、學校的實際出發,深入了解,分析研討新課改中出現的問題,其前提是指導教學、服務于教學。“服務”就是教研機構要增強服務意識,為課程改革服務,為教學改革服務,為教師發展服務,為行政決策服務。“指導”就是對學校教學和教研的指導。
在教研過程中,我們一般都采用問題式教研,主要解決學校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困惑。問題式教研一般以一個階段內教師比較關注的、來自教學實踐中相對集中的問題作為一個活動的主題和研究專題。研究過程主要圍繞問題搜集相關的理論資料、教學案例、教學反思等進行學習研討。通過研討,形成相應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其基本程序為: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問題———相關教研人員及教師進行診斷界定———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搜集相關資料———課堂教學實踐———反思總結提煉。其次,我們積極鼓動教師參加課題研究,學校現有省級課題11項,4項已通過鑒定。
四、同行觀課、搭建專業人才成長“平臺”
1.新調入教師“入格”培養。加強對新調入教師的培養,是我校校本培訓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一項長久工程。我們的做法一是對新調入教師加強教育法制觀念,工作責任心和愛心教育,傳授班主任工作藝術,培養組織能力;二是抓好課堂教學常規,在怎樣備課與上課、聽課與評課、作業輔導等方面進行專業講座,并面對面地進行跟蹤指導,要求每位新調入的教師必須上一節匯報課,聽一節示范課,評一節研討課,寫一份教后反思。
2.同一教研組觀課。這類活動一開學就安排,首先根據學校開設的不同科目,每科確定一人或數人備課、說課、上課。然后觀課者評課,撰寫教學反思。
3.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獻課。每學年安排2—3名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每人獻一節課,這節課既具有示范作用也具有研究價值。課后同學和教師面對面地交流。教師的學識才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挖掘與發現,取決于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決定了人才的去留、我們在校本培訓中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校校情的內容與模式,喚起了教師熱愛學校、拓展專業、獻身教育的情感和意識,推動了教育改革向著有生命力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潛在智慧帶來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形成了“我和學校同發展”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