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衛生論文
作者:姚衛平
2003年在中國和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出現的SARS,使我們再一次看到了流行病的危險性。通常我們把危害嚴重而傳染性強的流行病稱為瘟疫。從人類與流行病斗爭的歷史和對現代社會功能的認識中,我們可以總結有益的經驗,探討防治“瘟疫”保證社會衛生安全的良策。
1流行病傳染的歷史和人類與流行病的斗爭
1•1流行病傳染的生物因素
中醫書籍里有“疾疫”、“瘟疫”、“溫疫”、“厲疫”、“厲氣”、“時行”等說法。溫,指發病時體溫高,疫,指的是人人可能被感染??梢?“疫”就是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羅馬帝國的滅亡,瘟疫的流行是一個重要原因。地球上的生命是多種多樣的,某些微生物和它們的寄主的歷史比我們人類還要長??脊艑W家在古代動物的遺體上發現過齲齒和寄生蟲病。流行病的病原是微生物———細菌或病毒。人類被細菌或病毒感染,有的是直接從呼吸道或消化道通過空氣、水或食品而來,另外,細菌或病毒常常借助動物傳播。蟲類如蒼蠅、蚊子、跳蚤和寄生蟲,野生動物如鼠類、蛇類、貓科動物,馴化動物如牛、馬、羊、犬、雞、鴨等都可能患病然后傳染給人類。要防治流行病,必須研究消滅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同時,還必須研究動物作為宿主或傳播者的作用,研究防止病原通過動物危害人類的有效方法。
1•2流行病傳染的社會因素
在遙遠的上古時期,人們在一個一個的部落里生活,即使是到了純粹農耕生產方式的時代,由于人口較少,分布稀疏,傳染病的流行并不嚴重。例如在古代中國的前秦時期,許多地方的都是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當然大大減少了疾病流行的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的出現,人口增加而且居住集中,商業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使流行病的傳播的可能性逐漸增加。戰爭、貧困、統治者的腐敗、不良的生活方式成為流行病發作和造成大面積危害的社會原因。公元6~7世紀,西歐流行麻風病,隨著十字軍的東征,所到之處都發生了越來越多的麻風病感染,到了13世紀達到高峰。14世紀初期開始,歐洲戰爭頻繁,居民受到戰亂之苦,疲憊不堪,傳染病更加容易肆虐流行。16世紀后,歐洲人入侵非洲和美洲,又把許多傳染病帶到了那里。統治者的腐敗、政治的黑暗、文化的愚昧,加重了流行病的危害。歐洲流行鼠疫等疾病最嚴重的時期,就發生在黑暗的中世紀。中國東漢末期、唐代安史之亂時期、明朝末期、清朝晚期、國民黨統治時期,都先后發生較大規模的瘟疫,而在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時期,流行病就相對發作較少,即使出現,也能夠較快得到控制。“大災之后必有大疫”,是百姓的經驗之談。過去,不管是天災、兵災,都使政府慌亂甚至癱瘓,居民貧弱甚至流離失所,疾病的發生也就不足為怪了。
1•3人類與流行病斗爭的歷史經驗
自從流行病出現,人類就一直在與之進行著頑強的斗爭,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在重要的有兩條,其一,是必須依靠科學;其二,是必須建立公共衛生體系。
1•3•1科學是戰勝疾病的銳利武器一開始,人們對流行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在中國,出現瘟疫被認為是觸犯了上天,受到了上天的懲罰。直到明清時期,“叫魂”、跳大神、畫符、祭祀來祛除邪氣的做法還十分流行。在歐洲,“疫病”也被認為是上帝的懲罰或企圖從星象學上給予解釋。由于缺乏正確的科學知識,民間則使用一些原始的土辦法來治療疾病。事實證明,這一切都收效甚微或根本不起作用。
在長期與流行病做斗爭的實踐中,人類逐漸通過觀察發現了一些有意義的現象,并通過實驗尋找戰勝疾病的辦法。我國古代以有以“人痘”來預防天花的方法。1796年英國醫生真納在人身上接種牛痘,證實了可以預防天花,使人類在疫苗免疫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19世紀末,在法國的巴斯德和德國的科赫的實驗室里,進行了傳染病的病原學和疫苗的免疫原理的實驗研究。由此,醫學界普遍認同了微生物是傳染病的病原,找到了抗擊傳染病的根本途徑。接著,磺胺類藥物的發明,青霉素及一系列抗菌素的廣泛使用,給人類帶來了福音。梅毒、結核病過去的“不治之癥”有了特效藥。經過百年的努力,天花、白喉、麻疹、麻風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實踐證明,科學的進步,特別是醫學科學的進步,是人類防治流行病的銳利武器。盡管像流行性感冒、SARS這樣的病毒我們還暫時無法制服,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依靠科學,遲早我們可以戰勝病毒。
1•3•2公共衛生制度是人民健康的保障體系
有了科學的醫療方法,不一定就能完全保證人民的身體健康。建立良好的公共衛生制度并認真執行,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疾病的流行,使科學的防治措施落到實處。這里,公共衛生制度包括衛生檢疫制度、隔離制度、專業醫院制度、水和食品衛生制度、公共衛生設施建立制度、流行病調查制度、居民衛生管理制度、政府公共衛生投資制度和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等。由于國際人員交往和貨物貿易中可能把細菌和病毒傳播到他國,海關的檢疫十分重要。1383年法國的馬賽正式設立海港檢疫站。1863年,中國的通商口岸設立海關醫務所,開始了中國的海關檢疫制度。為了防止疾病患者傳播疾病,歐洲教會從11世紀起,建立專門的隔離院收容麻風病和黑死病人。這種結構后來逐步演變為隔離措施嚴格的傳染病醫院。18世紀后,英國的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翰等城市都通過了衛生法令,對修筑街道,改良地下水道,處理污水等有明確的規定。1911年我國的東北爆發了大規模的鼠疫。
著名的衛生防疫專家、英國留學生伍連德博士冒著生命危險趕赴疫區,領導防疫工作。他劃分了疫區和非疫區,阻隔疫病的蔓延,采取了消毒、焚燒尸體等措施,終于成功撲滅了鼠疫,被國際社會譽為“鼠疫斗士”。根據伍連德博士的經驗和建議,政府當局命令在全國施行公共衛生預防措施。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在世界各地,由政府立法和管理的公共衛生事業迅速發展起來,改善城鄉衛生設施,接種疫苗,建立防疫結構,宣傳衛生知識,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培養衛生防疫專業隊伍,逐步構成了公共衛生防疫體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一貫重視公共衛生防疫事業,在很短的時間里,就使舊中國猖虐一時的鼠疫、麻風病、天花、結核病等消滅或基本得到控制,傳染病率很快降低,人民平均壽命大大提高。這次突然爆發的SARS,正是在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各級衛生組織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才能迅速被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