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等教育
本文作者:張元芝 單位:廣東省梅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
大學城的建設加速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進程,為高等教育提供了足夠的硬件平臺。而中等教育學校由于服務半徑的要求,一般宜分散布置,方便就近學生入學。但中等教育的高中學校和職業學校受服務半徑的影響較小,可集中設置,建設中等教育基地,形成規模優勢。中等教育基地的規劃設計在國內比較少,因此筆者以自己參與設計的梅州市東山教育基地規劃設計為例,講講規劃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1項目概況
該項目用地北起東山中學新校區,南至秀蘭大橋以南規劃18m道路,東至矮山丘陵,西臨梅江,東西向進深約250m~450m,南北長約1600m,該基地總建筑面積約24萬平方米,總投資估算約5億元人民幣,已經于2007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
2規劃構思
該項目投資和用地較大,對梅州城市發展影響很深,需深切的考慮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各方面因素,不能以一簡單的城市詳規而對之,須站在城市發展戰略的高度來進行設計,實現三個目標:①提升梅州城市品位;②促進梅州教育發展;③促進梅州旅游業發展。從而為梅州市發展從城市環境、人才、旅游創收三個方面增添強勁動力。從實際出發,我們提出“客家特色”、“經濟實用”和“生態自然”三個設計理念,以指導設計,我們以圍龍的意象為設計構思,充分發揮設計場地的三個優勢:①依山連水的生態環境優勢;②與千佛塔、黃遵憲故居、東山書院、東山中學一批遺跡勝地相臨的文化優勢;③比鄰城市中心區的區位優勢。使的建成以后,成為重要的城市區域和景觀場所,成為梅州對外的城市窗口。
3設計特色
3.1山水相連、圍龍布局
我們通過研究,認為客家傳統建筑的本質特征莫過于建筑布局依山就勢,對自然的尊重、與環境的融合,以及以廳堂天井等半公共空間為核心“小公無私”式的建筑組織。本此規劃的總體布局就采用圍龍屋的布局意象,充分利用現狀地形,以院士廣場為中心客廳,展開布局。各建筑除平面與地形適應外,立面造型呼應山勢,節節升高與水相映,氣勢磅礴。在與山水的結合上,除少量高聳雕塑、塔樓外,所有建筑層數控制在6層以下,屋脊高度27m以下,建筑盡量以山墻或通透的連廊面江,沿濱江24m路建筑適當后退,使山景透過建筑間隙瀉向江邊,真正實現“山”、“城”、“水”的相融共生。身處其間,可見開合有序、高低錯落、綠樹掩映的怡人美景,遠眺可見藍天白云、綿綿青山、灰瓦白墻、碧波江水組成的一幅長軸畫卷。
3.2客家建筑、客家書院
在客家建筑傳統的繼承發揚上我們除采用灰瓦白墻、鐵耳山墻等客家居民建筑的表象特征外,力求傳承客家建筑的精髓。在建筑布局上,我們以院落為“廳堂天井”,希望通過院落式的布局和富于特色的建筑造型營造濃郁的書院氣息。在建筑風格上我們力求在協調中求變化。以灰色基座、白墻、藍灰色坡屋頂三段式的設計手法大量運用于學校建筑,以創造清新、淡雅的學校讀書氛圍。
3.3校園空間、交流空間
在現代教育理念體現上,我們注重交流空間的塑造。現代建筑大師路易斯•康的學校建筑精神是“兩個人坐在大樹下交流思想”,可見交流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所以基地的規劃建設在提供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外,還著重加強校園交往空間的設計,包括外部開敞空間和建筑內部的駐留空間的設計,我們將教學樓的走廊擴寬至3m左右,使之從傳統意義上純粹的交通空間變為學生課間交流的空間。在室外我們規劃了大量圍合程度不同、層次豐富的開敞空間,把人的活動從室內延伸到室外。我們在院士廣場側布置青少年活動中心、院士陳列館、公共服務設施、院士廣場,除豐富了本區域教育、文化內涵,增強吸引力外,同時也是為不同校籍、學生與社會之間提供接觸、交流的空間。
3.4濱江公園、親水空間
為使東山教育基地景觀層次更加豐富,滿足人們的休閑游憩要求,我們規劃將濱江34m路與河岸線之間南北長約1200m、東西縱深20m~50m的用地建設濱江親水公園。濱水為高出梅江河正常水位僅1.0m的步行道,步行道內為斜坡綠化、亭廊花架等,在進深方向上形成疊疊升高的空間序列;在南北方向上布置多處小廣場,使整個空間動靜相間、開合有序、高低錯落。沿河綠化以行栽重柳為主,內側以種植榕樹、番樟、鳳凰木、竹、梅花、桃花、桂花等為主。
3.5院士廣場、寓教于樂
院士廣場作為整個東山教育基地的客廳,是整個規劃的點睛之筆。我們從科技性、紀念性、地方特色性、景觀性、生態性和休閑性六個方面對其進行了精心設計。廣場布局,主軸居中,采用客家圍龍平面,龍圍廳堂,花胎禾坪,極具梅州地方特色。廣場由序幕—立志—感悟—勤奮—輝煌—豐碑表現院士成長歷程的六個部分組成。
3.6經濟實用、創新布局
在經濟性方面我們首先根據用地起伏較大的特點,建筑布局時順應地形,對一些小山包盡量保留,對必要的場地平整也盡量做到就近平衡,以減少土石方工程造價,如保留技校用地內的山包,作為其教學樓和實訓樓之間的分隔,使其互不干擾。將院士陳列館與地下人防設施、地下停車場相結合,以達到少花錢多辦事的效果。我們將公共服務設施居中配置,在東中分校不再規劃使用率不高,而新老校區又已建的圖書館、禮堂等設施,避免重復建設,提高了設施利用率。而為了方便東中建成以后的管理,我們創新的以年級為單位對東中進行布局,便于各年級利用新、老校區既有設施,提高設施利用率,方便學校管理和師資力量的整合,為將來新老校區和分校區辦學管理模式提供了多種選擇,既可以是三所獨立學校,又可合三為一,將分校和新老校區分別作為高一部、高二部、高三部。
4規劃布局
總體布局分為五大功能區。
4.1門戶標志區
整個教育基地與城市的聯系主要通過現航道局三角地段,規劃將該地段作為整個基地的門戶標志區。
4.2教育區
在現有東山中學校區南側布置東山中學分校。在40m路東側與分校隔路相望布置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下簡稱技校),技校與中學雖同為學校,但在教育方向、生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所以與東中采取鄰而不連的布局方式。
4.3文化休閑區
在分校南側相隔一條24m道路由北向南依次布置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青少年活動中心、院士廣場、院士陳列館和客家藝術中心、漢劇院、山歌劇團,以200m寬的院士廣場解決學校與劇院在使用上一靜一動的需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