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課程改革論文
本文作者:郭文蓮 單位: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紅山礦區朝陽小學
目前,新課程改革在農村面臨著諸多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師隊伍素質不高,教育觀念更新較慢;課程內容與農村教育資源不相符,課程資源開發困難重重;傳統評價機制堅冰難破,難以支持新課程改革。面對這樣的現實,農村語文教師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教師轉變教育理念
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是關鍵,它關系到課改精神的貫徹和落實。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應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從過于注重傳授知識轉為重視培養能力;二是從重視結果轉為重視過程;三是從學生被動學習轉為學生自主學習。這樣,教師對照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樹立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學實踐中努力貫徹這一理念。這是教師轉變的基礎。
二、教師轉變角色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教師應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促進學生個性和諧、健康發展。這是教師最富時代性特征的角色。教師要減少“滿堂灌”的教學時間,要騰出時間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探索和合作中不斷接近自我,獲得成就感。教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引導他們在學習中學會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三、教師轉變教學行為
教師轉變教學行為,包括用普通話教學;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避免巨細無遺、面面俱到;在教學內容呈示上,注重多種感官刺激,運用實物、掛圖、多媒體呈示教學內容。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平時要多研究、多學習,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在教學中學會總結,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多思考、多反省,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四、教師轉變教學對話
新課程提倡師生互動,教學對話。教學對話包括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學對話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實施教學對話,首先教師要有師生平等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多向溝通的機會,使之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其次要創設有利于對話的課堂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說的不應該只是“懂了嗎”,更應該是“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看法”“,你是如何記住的”之類的話。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對話的話題,給足學生思考及回答的時間,真誠地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專注地傾聽學生的發言,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表現,教學對話就能開展起來。
五、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學生的知識是在原有知識及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參與學習活動主動建構的。教師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第一,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開動腦筋,動口動手,積極主動學習。第二,引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建構知識體系。第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實踐操作環節的實施力度,創造條件讓學生經歷實踐過程,以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通過討論、交流,達到優勢互補,實現智慧價值的最大化和知識建構的高效化。
作為農村語文教師,只有靜下心來,樹立新課改的理念,才能不盲目、不沖動。首先要明白,課改決不能丟掉語文的本色,而是改掉傳統語文教育中的弊端,取得應有的效果。其次,落實語文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多讀、多看、多想、多說、多寫,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最后,還要重視效果,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追求實實在在的語文教學效果。這樣,才能推動語文課改走向正確的道路。總之,作為農村語文教師,我們要與“新課程”一起成長,以全新的理念實施新課程改革,切實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