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語言論文
作者:李榮啟 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舞蹈是一門最古老的藝術。在原始社會,遠古的先民在沒有文字和完善的語言之前,就學會了手舞足蹈,他們以動作、手姿和面部表情為媒介來傳情達意。舞蹈在原始社會幾乎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當時有勞動舞、模仿舞、戰爭舞、愛情舞以及巫術和祭祀儀式上的舞蹈等。可見,舞蹈是先民們生活和娛樂的主要方式,因此,藝術史家們稱舞蹈為“藝術之母”。世界上的舞蹈品種千千萬萬,難以計數。但從其社會功能看,可分為生活舞蹈(民間自娛性舞蹈)和藝術舞蹈(舞臺表演性舞蹈)兩大類。生活舞蹈是指長期流傳在民間,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舞蹈,如我國漢族的秧歌、腰鼓、舞獅,歐洲的交際舞等。藝術舞蹈是指專業或業余舞蹈演員通過藝術創作和舞臺表演而完成的藝術實踐活動。根據題材、體裁及容量的不同,藝術舞蹈又大致可分為舞劇及舞蹈兩大類別。每一類別又根據樣式、內容及風格的不同,還有一些具體品種的區別。盡管舞蹈藝術有多種類別、樣式、風格、面貌,但它們都具有舞蹈——有節奏韻律的人體動作的時空、動靜結合的造型性,直接、強烈、概括的抒情性,融會音樂、美術等藝術因素的綜合性等特征。各種舞蹈的藝術語言都是由一些相對穩定的因素構成的。下面對舞蹈藝術涵蓋的主要語言要素作如下分析:
一、動作語言:舞蹈藝術的核心元素
舞蹈動作是構成舞蹈語言的基本材料,也是舞蹈語言得以具有可視性的物質前提。“一部舞蹈作品,從形式上講,就是各種動作的重復、發展、變化和銜接配合。”[1]在構成舞蹈的諸要素中,動作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沒有人體動作,就沒有舞蹈藝術。因為,舞者情緒的表達、作品意境的展現、舞蹈形象的塑造,始終貫穿在舞蹈動作之中。舞蹈動作來源于生活和大自然,但與生活動作和大自然的運動迥然有異,它是經過藝術化后的人體動作。也就是說,舞蹈動作是舞蹈藝術家依據一定的表現目的,運用創造性的思維與想象,經過藝術加工、提煉、改造、演化而形成的一種具有程式化、形象化的舞蹈語言,它是具有傳情達意、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藝術表現元素。所以,并非一切人體動作都可稱之為舞蹈動作。“動作必須具備下列諸要素,才能稱為‘舞蹈’:圖形、舞步、手勢、力度和技術。跳舞還需要有音樂和服裝這些與之密切有關的要素來配合,才能達到更大的效果。”[2]舞蹈動作的涵義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舞蹈動作指運動過程中的動態性動作,包括單一動作和過程性動作,如踢、抬、擰、扭、俯、仰、“云手”、“翻身”、“穿掌”、“跨腿”等。廣義的舞蹈動作包括上述動作和姿態、步法、技巧四種要素。舞蹈姿態是指靜態性動作或動作結束時的靜止造型,如中國古典舞蹈中的“探海”、“射燕”、“望月”、“臥魚”和芭蕾舞中的“阿拉貝斯克”等;舞蹈步法是指以腳步為主的移重心和移部位的舞蹈動作,如中國舞蹈中的“圓場”、“蹉步”、“云步”,芭蕾舞中的“滑步”、“搖擺步”等;舞蹈技巧是指有一定高難度的技巧性的舞蹈動作,如中國舞中的“飛腳”、“旋子”,芭蕾舞中的各種跳躍、旋轉、托舉等。
根據功能和作用,舞蹈動作可分為表情性動作、說明性動作和裝飾性動作等。表情性動作是指具有描繪人的情感、展現人的思想、刻畫人物性格功能的舞蹈動作。它是構成舞蹈藝術形象的最重要的元素,亦稱為主題動作。為了表現出人物極為豐富的精神世界,表情性動作在舞蹈作品中反復出現、發展、變化,以此來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根據作家巴金的小說《家》改編、創作的舞劇《鳴鳳之死》,以舞蹈動作生動地描寫和刻畫出了人物的心理。劇中“生離”的雙人舞,舞者張平為表達鳴鳳心中的悲痛與壓抑不住的愛情,強調了背臉咬手、仰頭捂臉、弓身哭泣及神色恍惚的微笑搖頭等細節動作,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鳴鳳的內心世界。在“死夜”的前半段,舞者細致地控制著呼吸和肌肉,保持著恍恍惚惚的精神狀態,一步步走向“湖邊”,形象深刻地揭示了鳴鳳內心的極度悲哀與絕望。說明性動作是指展示人物行動的目的和具體內容的動作,具有模擬性、再現性和象征性等特點。著名舞蹈家楊麗萍表演的《雀之靈》,就是模擬一只晶瑩潔白的孔雀,迎著曦微的晨光,漫游溪邊。它從流水中照見了自己艷麗的羽毛,情不自禁地婆娑起舞。楊麗萍充分運用頭部、手臂、肩、胸、腰各關節有節奏、有層次的律動,模仿孔雀時而尋覓、時而戲水、時而俯身暢飲、瀟灑地抖動彩羽等動作,創造出了神奇變幻的意境,突出了孔雀的生命活力,表現出了孔雀的機敏、輕巧和高潔,寄寓了傣族人民對和平、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裝飾性動作也稱作連接性、過渡性動作,一般沒有明顯的含義,在舞蹈中起裝飾和襯托作用,類似于語言文字中的虛詞。如漢族民間舞蹈中的繞腕、手巾花、十字步等屬于此類。
舞蹈動作的結構是由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構成的。表層結構是人體動作外在的、動態的表現,而深層結構是人體動作中潛含的生命力和主觀情志。舞蹈研究者傅兆先認為,舞蹈動作有十大要素,內外各五個:內是意、勁、精、氣、神;外是手、眼、身、法、步。人的外部肢體動作總是受體內器官的內在活動支配與支持,從生理、心理以及物理等各方面都可說明動作本質的規律是由內而外的[3]。德國現代舞蹈家瑪麗•魏格曼指出:“舞蹈是表現人的一種活生生的語言——是翱翔在現實世界之上的一種藝術的啟示,目的在于以較高水平來表達人的內在情緒的意象和譬喻,并要求傳達給別人。最重要的,舞蹈要求直接傳達而不要轉彎抹角。由于它的傳達者和居間媒介是人自己,又由于它的表現工具是人的身體,這是他的自然動作構成舞蹈的原材料,這也是他自己占有和他自己運用的唯一材料。”[4]她所強調的是舞蹈運用身體動作表現人的精神世界的直接性。被譽為“現代舞之母”的美國舞蹈家鄧肯留給現代舞蹈的一個最重要的精神啟示便是“用舞蹈表現生命”,她說:“我的藝術正是以身體的姿勢和動作表現我生命真相的一種努力。有時候為了一個完全真實的動作我甚至要花費數年的時間去苦苦尋找。說話可就不同了。在一群觀看我表演的公眾面前,我從來沒有猶豫過。我把自己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沖動展示給他們。一開始,我只用舞蹈表現我的生命;兒童時代,我用舞蹈表現成長事物自發的快樂;少年時代,我的舞蹈由表現快樂轉而表現對悲劇潛流意識的理解;表現我對冷酷無情、勢不可擋的生活的理解。”[5]可見,鄧肯的舞蹈富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其舞蹈動作是真實的精神世界的展示。任何舞蹈動作都是有節奏韻律的,節奏是舞蹈表演藝術中的生命,舞蹈動作表情所以能起伏和轉變,完全依靠著節奏韻律的作用。舞蹈的動作不是一般自然狀態下的無秩序的動作,而是合乎舞蹈藝術規律的人體動作表現,是一種具有節奏性的動態形象。節奏韻律不僅使舞蹈動作有別于日常生活動作,而且也是舞蹈藝術展示形式美的一個主要方面。所以,任何舞蹈的構成都離不開節奏這個基本要素。從遠古時代的狩獵舞、圖騰舞,到當代的現代舞,從民間自娛性舞蹈,到舞臺表演性舞蹈,幾乎沒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