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基礎課程論文
本文作者:陳梨芳 單位:福建經濟學校計算機教研室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已成為現在社會的基本工具。在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用于普及計算機應用知識的教育。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有:了解跟計算機相關的文化知識,文字錄入,熟練掌握Windows操作系統的基本使用,熟練掌握Office中Word、Excel、PowerPoint應用軟件的使用,了解計算機網絡知識及學會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方法等;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但從近幾年的畢業生信息反饋反映出,中職學校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不會使用五筆輸入法、打字速度慢、office辦公軟件操作不熟練等。這說明中職學校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對學生培養目標把握還不到位。如何開展好各類專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培養貼近社會需求的中職畢業生,是我們應思考的問題。筆者以福建經濟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為例,分析了該課程在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計算機水平良莠不齊,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教育部的規劃,全國大部分地區中小學增設了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使得學生在中小學期間就接受過計算機基礎教育,家庭計算機擁有率的提高,也為部分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計算機學習環境[1]。當他們進入中職學校,再次接觸這門課程時,就覺得內容比較簡單,產生自滿情緒,不再跟著教師的教學節奏,上機過程中出現偷偷聊QQ、聽音樂、看電影、玩游戲等現象。由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一部分來自經濟落后地區的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計算機,這些學生由于學習內容多、教師講課速度快,感到聽不懂、跟不上,產生畏懼心理,容易失去學習興趣。中職學生在一進校時雖然知道只有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才能順利畢業,然而學校并不強制要求學生參加全國計算機一級考試,造成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的忽視,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主動性,加上自我要求不高,易造成學生學習目標定位不明確等現象。
(二)上課時間安排欠合理
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一般開設在新生入學第一學年,分兩個學期上,總課時108節,一周上3節。鑒于學校機房資源有限和排課方便,該課程一般排成一個下午上3節課。連續上3節課,學生容易產生學習疲勞,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造成第三節課課時浪費。
(三)考核形式過于單一化
目前,該課程實行全校統考、教考分離的形式,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比重過大,平時成績所占比重過小,平時考核次數太少,考試成績很難如實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期末考試雖為無紙化考試,但仍采用人工閱卷,人工閱卷過程中因諸多人為因素,導致評分標準不夠統一。很多學生在學了1年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后,連操作系統和一些常用的軟件都不會安裝,打字不能盲打、速度也不理想,更不用說利用計算機解決一些實際的文字處理、排版等問題了。結合以上提出的中職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要實現技能培養的教學目標,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淡化教學內容的大與全,突出知識點與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二、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質量的對策
(一)結合專業特征調整教學計劃,合理安排上課時間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周課時3節可以安排成單雙周形式,如單周上2節,雙周上4節。由于學校采用黃國興、周南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本作為教材,而該書中對教學計劃的安排。為了更好地體現出不同專業學習的特點,以計算機專業為例,結合專業特征并根據《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需要,筆者對教學計劃做了相應的調整,并增加了集中實訓環節。
(二)區分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的教學方法,以縮短學生差距
1.基礎理論部分教學方法
基礎理論部分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使用,現在大部分中職學校利用多媒體教學,講授理論知識,圖文并茂,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但是多媒體教學也有其缺陷,如信息量大、速度快、和學生互動較少等。因此,在理論教學上,應適當地結合傳統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手段,以便于學生的理解,提高講課的效率和教學效果,使教學內容更易于理解。
2.實踐操作部分教學方法
對于中職學校計算機課程實踐部分的教學,根據學校設備情況,一般安排在機房上課,每個學生一臺電腦,教師通過教師機講授。在講授新課時,教師通過教學設備廣播教學,使學生電腦屏幕保持同教師屏幕顯示的一致性。講完一部分內容后,取消廣播教學狀態,讓學生上機練習剛剛講解過的內容,通過上機練習鞏固知識點。在學生上機練習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檢查學生上機情況,并答疑。對大部分學生在上機練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在練習完成后再講評。在該部分內容掌握后,接著進行下一部分內容的講解和練習。每上完一章就安排跟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并有一定社會意義的項目讓學生練習,通過完成項目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3]。設計項目的出發點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設計項目時要考慮到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區別對待。在兼顧大多數學生的同時,力求照顧到少數學得較好或較差的學生,對學得較好的,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項目,對學得較差的,以具體、有效的個別指導和幫助耐心地解答他們的疑問,樹立其自信心,從而縮短學生的差距。
3.基礎理論與實踐部分的有機結合
基礎理論部分和實踐操作部分都講完后,應把這兩部分內容結合起來進行系統復習、模擬考試、綜合考試。通過復習,把學過的知識點連接起來,對該門課程有系統的把握;通過模擬考試,強化考前訓練,使學生對自己掌握的知識有較清晰的了解;通過綜合考試,使學生熟悉一級考試的環境和過程。
(三)結合專業特征,增加集中實訓環節,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1.因不同專業施教
由于不同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對計算機技能要求的側重點不同,如文秘、廣告等純文科專業對排版要求比較高,而會計等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對Excel中公式計算要求比較高。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應結合不同專業學生對計算機應用需求的不同,設置與專業相關聯的教學內容,做到面向專業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所學知識與專業接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