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類論文
作者:王方 單位:開封電視臺
電視自其誕生之后就成為最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大眾傳播媒介,它在信息的豐富性、時效性、感染力等方面,擁有圖書、報刊等大眾媒體難以匹敵的優勢。憑借這些優勢,電視媒體成為工業時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傳播工具。大眾傳媒時代催生的公眾信息需求,使得新聞資訊成為電視節目的重要內容,新聞節目的制播也成為電視媒體的核心業務。因此,新聞類節目的身份轉換也就成為互聯網條件下電視媒體身份轉換的核心內容。
作為大眾傳媒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電視新聞媒體一直擔負著重要的社會職責。根據我國國情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學者將廣播電視新聞的社會功能歸納為如下內容:一、傳播新聞,播報政令;二、溝通監督,引導輿論;三、交流信息,服務社會;四、傳播知識,豐富生活。在這些功能中,傳播信息占據了主要地位。傳播新聞、播報政令、溝通監督、交流信息、傳播知識等功能都側重于傳播信息,也就是說傳播是電視新聞節目的主要內容。在此意義上,電視臺的新聞節目類似于信息傳播員,它以傳播者的身份履行著自己的職能。
在傳播信息的同時,電視新聞媒體擔負著過濾、選擇新聞的職責,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而新聞節目凸顯“守門人”的角色。“守門人”也常被稱作“把關人”,表明大眾傳媒在傳播新聞信息時所具有的選擇功能。“守門人”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家庫爾特•盧因。他認為在傳播過程中,守門人按著一定的標準,選擇特定信息進入傳播渠道。1950年,懷特將這一概念引入新聞領域,提出新聞篩選過程的“把關”模式。在這種新聞傳播模式下,媒體機構的身份類似于看門人。
在傳統電視媒體中,電視臺自身或與數量有限的新聞機構合作,共同制作新聞節目,并在新聞制作和傳播方面擁有極大的選擇權,是一個權力極大的“把關人”。我國的電視新聞媒體一直擔當著守門人的責任,在新聞采編、制作過程中,遵照新聞事業指導原則,利用選擇、編排等手段將符合黨性原則和社會需要的新聞節目傳播到廣大民眾中。
在全面進入網絡時代之前,我國對新聞媒體實行統一管理,管理與經營合而為一。各級電視臺,既是新聞節目的制作者和傳播者,同時又擁有監督權和管理權。就地方電視臺而言,電視新聞媒體肩負著三重職責,一是傳播全國性新聞。在這一職責的要求下,各地方電視轉播中央電視臺的新聞類節目成為主流,這就讓新聞信息傳播員的角色更加明顯。二是地方電視臺新聞媒體還要以制播本地新聞為己任,承擔新聞信息制作人的角色。三是在轉播相關電視節目,制播地方性新聞時,地方電視新聞媒體也依據相關法規,擔負起“把關人”的角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由于大眾傳播的模式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地方電視新聞媒體可以控制信息源,以及信息加工與傳播。在擔負起信息傳播員、地方新聞制作者的同時,它可以充分發揮“守門人”的功能,履行時代賦予它的身份。但是,當網絡時代來臨時,這種狀態被打破了。
1998年,杰可布•尼爾森(JakobNielsen)在其專欄文章《傳統媒體的終結》中預言,當時的傳統媒體會在5到10年內被整合型的網絡媒體所取代。十多年過去了,電視、雜志、報紙這類傳統媒體雖然并沒有如他所說的那樣死去,卻也靠改變自己的形態來完成重生的使命。今天的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大多同時躋身網絡,發行網絡版,廣播、電視也紛紛進軍網絡。隨著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同傳媒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順應時代的發展,上世紀末,我國政府在提出網絡融合的戰略構想后,就開始逐步實施這一構想。2010年6月30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名單。三網融合由概念走向現實。需要指出的是,三網融合并非是這三種網絡的簡單合并,而是在科學技術、傳播觀念和運營方式的基礎上實現內容的有機整合。屆時,各類接收終端——移動媒體、電視、電腦實現功能上的交叉與融合。有線電視借助現有技術可以登陸互聯網,進行網上沖浪。
當普通家庭中的電視機不再是一臺信息接收終端時,電視媒體的結構與功能就發生了質的改變。如果不順應這種改變,不改變自身,電視媒體就沒有能力應對當前的挑戰,也就沒有未來的發展。作為在社會生活中有著巨大影響的電視媒體,也有責任在新媒體的環境下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示自己的特長,為大眾傳媒的未來作出自己的貢獻。外在的壓力與內在的責任都要求電視媒體轉變自己的社會角色,形成新的媒體身份。
網絡時代的來臨,首先受到沖擊的是新聞媒體信息傳播員角色。準確地說,電視媒體這一身份的社會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前網絡時代,報刊、書籍、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在傳播模式上和電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電視媒介在傳播信息上擁有明顯的優勢?;ヂ摼W出現之后,尤其是進入了所謂的web2.0時代之后,互聯網在制作、收集、傳播信息方面的巨大優勢以不可阻擋之勢呈現在人們面前。從生產、加工到傳播乃至反饋等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一系列環節上,互聯網都具有新的特性。這些新特性主要表現在信息傳播和信息生產兩個方面。首先,在傳播模式上,互聯網一改傳統媒介信源集中、單向傳播的特征,使傳播路徑多樣化。也就是說,在互聯網上傳播的信息不再受一個信息傳播(轉播)中心的局限。這樣一來,特定的信息傳播中心所具有的信息傳播員的角色漸漸隱去。它直接影響到地方電視臺新聞媒體的角色,人們有了新的新聞信息接收渠道,可以不通過收看電視新聞節目來了解時事新聞。
今天,隨著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地方電視新聞媒體已無法擔負起對新聞信息進行選擇、監控的責任,電視新聞媒體所擁有的“把關人”的頭銜也就名存實亡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用者水平的普遍提升,讓利用各種終端接收互聯網的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成為信息的制作者和傳播者,它使得分眾傳播、小眾傳播越來越主流化,傳統媒體所擁有的新聞信息制作特權不復存在,地方電視媒體在新聞制作方面也不再具有優勢,甚至落后于手機等其它媒體。
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革命給地方電視新聞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三網融合的趨勢也會令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喪失曾經的身份。窮則思變,變則新生。面對現實,不斷調整自己的社會功能與社會職責,實現身份轉型,是地方電視新聞媒體在新環境下獲得嶄新生命力的必然選擇。根據當前網絡新聞傳播的一些實際情況以及地方電視新聞的特點,地方性電視新聞媒體應該努力向兩個方向發展,以形成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媒體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