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工程論文
作者:李重情 單位:安徽理工大學能源與安全學院
環境工程是一門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球環境關系、環境變化規律及環境治理知識的綜合性基礎課程,是安全工程專業的一門“概論性”的專業課程。其任務是系統地介紹各種與安全緊密相關的環境要素的基礎知識,使學生了解環境與人類的關系,以及在人類生產活動中,引起各種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為后續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支持,并具備在安全工程專業內處理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為將來從事能源與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基礎。針對安全工程專業學生和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通過近幾年教學實踐,對環境工程課程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革,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果。
1課程特點
環境工程課程內容多、覆蓋面廣,其內容主要包括:環境和環境問題,生態學基本知識,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大氣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固體廢物污染及其防治,其他污染及其防治,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標準,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等內容[1-4]。涵蓋的知識面相當廣泛,每一章都是經過壓縮的,是各個分支的簡述。因此,針對非環境專業的學生,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是一項重大挑戰。安徽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分為2個方向,即煤礦方向和安全管理方向[5];不同方向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和關注點各有不同。前幾年,安全工程專業開設的環境工程課程僅針對安全管理方向的學生,自2010年起,將其調整為面向所有的安全工程專業學生。因此,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改革,以適應高教學質量的要求。
2課程教學的困境
2.1不同方向學生學習的關注點不同
安全工程專業煤礦方向和安全管理方向學生,對環境工程課程的關注點不同,如煤礦方向的學生認為煤礦行業產生污染是不可避免的,關注環境和保護環境的作用,而安全管理方向的學生的觀點則相反。因此,這就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2.2授課學時少,課程內容多
一方面,內容泛而多,涉及環境領域的各個分支,包括環境的相關原理、工程技術和管理知識;另一方面,該課程僅有32個學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講解全部知識點,并達到教學目的,是一個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2.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相對單一
眾所周知,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地“滿堂灌”,學生沒有任何參與;同時,多媒體工具使用單一,只是用幻燈片照搬教材。這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如何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關鍵的作用。
3課程教學改革
3.1教學內容改革
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根本,廣泛收集資料,加工提煉,充分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以環境事故案例為起始,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增加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和新穎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合理規劃課程,精心編排內容,根據社會發展形勢不斷更新參考教材內容。如:將環境工程課程內容整體劃分為3個模塊:環境工程基礎知識模塊,環境污染及其防治模塊和環境管理模塊。其中,將第1模塊重組為環境工程概述,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和生態學基礎4個部分;第2模塊重組為大氣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噪聲污染及其防治,固體廢物污染及其防治和其他污染及其防治6個部分;第3模塊重組為環境管理綜述,環境質量評價和環境監測3個部分。這種內容體系清晰完整的模塊易使學生把握整個課程的脈絡。每個模塊以教材為核心,多方參考各種書籍,適當調整,內容增減有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學生自學的空間,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廣泛查閱、多方參考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每個部分內容都從事故案例開始,引發學生思考,激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進而展開具體內容。在具體講解每個部分內容時,著重闡述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如生態學的相關概念和各種污染的治理措施等。同時,在環境相關管理和工程技術方面采用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闡述,引發學生的思考和發現,給予其施展自我的空間。理論聯系實際,以問題和探討的方式,將所講授的內容和生產生活實踐緊密聯系,使學生學以致用,加深理解和掌握,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2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課程特點,適時調整和更新教學方法,充分整合各種資源提高教學效果,使陌生變成熟悉,枯燥變成生動。另外,教師應以充分的準備積極投入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采用啟發式教學,結合每章的核心內容,采用提問和探討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形成“問題驅動”課堂教學模式[6]。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7]。從而增加了課堂興趣性,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性,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多與學生溝通,一方面廣泛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意見,以便及時修訂和調整,真正實現教學改革的實效性;另一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使學生快速融入到環境工程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圖片和錄像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增加教學的信息量和內容的趣味性和新穎性。在每章開講之前讓學生觀摩簡短的教學視頻(事故案例、防治技術、相關新聞報道等),改變以往的從理性到感性認識的教學模式,預先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專業的使命感,如,溫室效應的視頻、水的重要性視頻、酸雨的危害視頻和低碳世博視頻等。特別是關于各種環境污染及其防治,其每個章節前都有相關的圖片信息內容,這些圖片作為第一沖擊激發了學生想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的欲望,同時在具體內容闡述中也有相關圖片和視頻信息,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針對個別章節和時下社會環境主體,增加幾個小專題———圖片集錦(附說明),如“坎昆會議專題”、“中國旱災”、“日本地震專題”、“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和“這個地球怎么了”等。既貫通了所學知識,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民生的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應及時認真地批閱學生的作業,并給予評定,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從學習態度到學習方法、科學精神等方面加以引導,真正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