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精神論文
作者:林學偉 關爽 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
裝置藝術在形式上的特殊性,導致了對其思想本體認知的淡化,從而影響了對其藝術思想深層的有效讀取。裝置藝術結構的形成,是人們對事物理性認識、感性表現的結果,是意象思想的一種表達:裝置藝術應該從了解其精神結構開始,而了解裝置藝術的精神結構,不但是我們思想上的進化,更是一種再創造。
精神結構是精神、思想和觀念范疇內的,從更深層次上講,它是一種精神文化,是指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心理素質、精神面貌、行為準則、審美觀念等,是文化的核心。從個人精神層面來說,個人精神層面具有不穩定性,人們固有的視覺識別習慣主要源于視覺的依賴。在復雜的社會里,個人的生長經歷,為人的閱歷,做人的原則都是不同的,包括思想的教育,由于人們思想的成立是從小建立起來,這也是任何人無法復制的,對裝置藝術的理解與創作就隨之受這些客觀先天的因素所引導與制約。對于藝術來說也就形成了藝術的門派,繪畫的風格及裝置藝術的精神結構。人們從最初的形似到神似,這種思維觀念的轉換也體現出它的基本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這樣的思想不斷的發展,并與藝術結合在一起,使得藝術與思想、藝術與生活、思想與生活、個人與社會等一切的溝通。
裝置藝術是將不同題材、不同材料,以夸張、簡略和排序等表現形式,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實物,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延異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通過主觀的藝術處理,使人們的審美理想與審美趣味充分的表達出來的形式,是對事物理性的認識欲與感性的表現欲的升華形式。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狀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一般而言裝置藝術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即具有現實的可見性和思想置換的隨意性。一方面,對裝置藝術造型而言,強調“意高于形”,“形隨意轉”,用這樣的手法改變形的原始性來宣揚自己作品的思想,思想是形的靈魂,思想的可見性主要表現在其固有的精神高層結構。
從表面上看,給人沒有共軌的視覺感官,其實質的特征具有很強的敘述功能,于感覺而言能給人最真切的印象,另一方面,思想置換的客觀存在,體現了作品精神思想層面的程度。它們支撐著作品的內涵,這種特征和形式,可使作品更徹底,更有效地改變事物常規邏輯關系。思想控制著作品,作品體現著思想,思想受作品的牽動,就這樣互相牽動著,嫁接在彼此之上。
人類文化的發展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衣、食、住所需要的物品和工具,精神文化是物質文化的核心載體,是物質文化基礎上衍生出的獨具特征的人類共有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集合,是裝置藝術的創作基礎,在這基礎之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思維認識活動過程所產生的結果。藝術家們也同樣用裝置作品來表達自己文化精神、文化道德價值觀念與文化理念,或是反映這某種社會的現實等等,在某種情況下也會形成政治文化精神層面的表達。這是人類新的精神觀、價值觀、道德觀表現出來的主要途徑和來源,也將把人類文化推進了一個新的階段。這種多媒介、多維度和多形態的藝術樣式。綜合采用雕塑、建筑、政治、音樂、電視等各個不同的文化領域,去進行分解、挪用、重構的藝術處理。
另外,它的意義產生在觀念的體驗與觀眾的參與之中,也產生在心理和物理層面的互動之中。在裝置藝術中,最主要的是利用好材料來表現作者的觀念。
結論
裝置藝術的精神結構是在關注內容、題材體現、文化指向、藝術品味、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精神結構的多元繁復的狀態。這種摸不到看不見的東西,是要作者根據本人的感覺尋找最恰當的材料去表達,是要觀眾感受其中并領會內涵。由于創作者想要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才會有這樣把零碎物體組合起來構成一件藝術品的欲望,它是個人經驗在場的呈現,可以通過一個藝術作品去解讀一個人、一種思想和一些態度。一般說來,裝置藝術有它的可變性,精神結構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一定時期內,會有一定的思想變化,隨著裝置藝術本身的含義也在發生變化,那么觀眾的思維也在隨之產生無窮的聯想,這也是裝置藝術作品中的一部分,藝術家可以發揮想象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環境、思想進行創作變為藝術,而觀眾就是讓這些裝置作品升華的關鍵,使人身處其中或站在某種角度去體會創作者的心聲或有某一點心靈的觸碰,讓你倍加感動,達到了心靈的溝通。裝置作品不僅僅是為了顯現出它的含義而展示出來,也是欣賞到了人類基于不同的精神結構所體現的價值內涵。我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其含義不外乎是藝術的題材來源于生活,但其風格與內涵卻是藝術家自身的造化中得心源的結果。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心源去挖掘裝置藝術這塊“寶藏”的精神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