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哲學論文
作者:趙允福 單位:濰坊學院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在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中不斷前進的過程。目前,我國正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其中,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尤為突出。解決這些矛盾,關鍵是要正視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處理矛盾的機制。杜威、胡適的實驗主義哲學思想中蘊涵著社會調試機制的合理內容。挖掘這一合理思想并重新進行建構,對于當下我們應對各種新問題、新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杜威、胡適哲學中的“實驗主義”思想
“實驗主義”思潮肇始于19世紀末20年代初,它的出現給哲學界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而這一思潮中影響最大者無疑非杜威莫屬,杜威的哲學被稱為實用主義哲學,其主要特征是強調思想、知識的實驗性,強調真理的相對性、實用性。他認為思想、知識源于人的活動,來自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他把知識看成是人應付環境、改變環境的工具,從而顛覆了知識論對哲學的解釋模式,實現了對整個哲學的變革。胡適評價道“:杜威在哲學史上是一個大革命家,為什么呢?因為他把歐洲近世哲學從休謨到康德以來的哲學根本問題一齊抹殺,一齊認為沒有討論的價值。一切理性派與經驗派的爭論,一切唯心論與唯物論的爭論,一切從康德以來的知識論,在杜威眼里,都是不成問題的爭論,都可以‘不了了之。’”[1]108胡適認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帶來了科學理念的兩個重要變化:第一是新的科學定理、定律的不斷發現,改變了以為科學定律都是一成不變的看法;第二就是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創立,使人們逐漸形成了種類在長期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變化的觀念。前者使人們認識到科學定律是人為了自身需要而造出的最方便最適用的假設,要靠實驗來證明和修正;后者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發展就是其適應環境變化而變化的一個歷史過程。因此,胡適提出,實驗主義的根本觀念有兩個,即:科學試驗的態度和歷史的態度。而實驗主義就是科學方法在哲學上的應用。
杜威對“經驗”的解析,構成其整個實驗主義哲學的基石。因此,對“經驗”這一概念加以探究,是了解杜威哲學的前提。接下來,我們有必要對“杜威理解的經驗”進行一番梳厘。與傳統的經驗論相區別,杜威指出,所謂經驗,并不“純粹是指個人的認知”;經驗是個體在應付、改變和支配環境時,針對某一情境所做出的整體反應;杜威指出,經驗是不可以割裂的,它是一個動態的、單一而完整的有機整體。經驗不僅與它所由產生的情境相關,而且,其自身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杜威認為個體既然存在于環境之中,不可避免要對環境加以作為;而環境對于個體這一“作為”,必定會做出反應,這種反應,杜威稱之為“施為”。這種作為與施為之間的交互活動,就是經驗的來源。
杜威還從生物學的角度,即從生物與環境的交互行動這一角度,指出:經驗應該是多元的,即經驗所由產生的情境,都是來自不同個體的生活,經驗是不同個體生活的產物。從他的工具哲學的知識論出發,杜威給經驗一種全新的詮釋,即:經驗都是工具性的。經驗之價值,體現在能夠作為工具為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知識就來自于經驗生活。作為改善人生的工具,作為服務社會的手段,知識就是實用的、為解決實際問題不斷被改造的經驗。在《實驗主義》一書中胡適對這些思想作了進一步概括和發揮。胡適認為知識無疑具有自身的重要性,但他認為知識既非如經驗主義所認為的是來自于感官,也非如理性主義所主張的是來自于理性,而是來自于人的活動。而各類知識的價值并不相同,其價值的高低取決于其所具有的社會價值,也就是評判知識的價值要根據當下社會生活對它的需要程度,只要是能改善生活,這樣的知識就是有價值的知識。“人類的經驗全是一種‘應付的行為’,凡是有意識的應付的行為都有一種特別的性質,與旁的應付不同,這種特性就是先見和推測的作用。這種先見之明引起做出選擇的行為,這便是知識、思想的意義。這種動作的成績便可拿來評定那種先見的高下。”[2]111杜威的實驗主義提出通過“思維五步”獲取知識,即:第一步發現問題;第二步調查問題;第三步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第四步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第五步以實踐來對假設進行驗證或修正。胡適進一步把“五步”概括簡化為“三步”,即“細心搜求事實,大膽提出假設,再細心求證實”,后來又把杜威獲取知識的方法概括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十個字,進而又直接用這“十字真經”(又被稱為“十字箴言”)來概括整個杜威的實驗主義。
當然,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說,杜威、胡適的實驗主義思想是唯心主義的,是需要批判的。但這種實驗主義思想帶給人的啟示就是要更為理智、更為實際、更為負責地去行動,它強調思想、知識,同時強調行動,更強調效果,把真理置于它的發生及其流變的背景中加以考察,這可以說是“科學方法在哲學上的應用”。實驗主義關于注重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就是經驗的思想,以及由此得出的實驗探索方法,無疑是有啟示意義的。如果從變動的角度看杜威、胡適的實驗主義思想,并把它應用于社會領域,那便是一種解決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所出現的當下社會各種具體矛盾和問題的社會調試機制,其特點就是強調實際、注重功效。在對實驗主義做了深入研究之后,筆者認為實驗主義哲學注重實驗的態度應用于社會領域,便是一種在在社會實踐中不斷進行社會調試的思想,在此,本文著重闡述社會調試機制問題,把實驗主義的合理思想重新建構在唯物主義基礎之上。
二、社會調試機制的內涵
在哲學對社會影響問題上,杜威反對一直以來存在的兩個極端:極端的理想派和極端的唯物論。他還把歷史上的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歸結劃分為保守和激進兩派,認為兩派弊端根本之所在,便是在生活中面對問題時總在尋求“根本解決”。他提出第三種立場,主張“:人類的生活,不是完全推翻可以解決的,也不是完全保守可以解決的。人類的責任,是在某種時間,某種環境,去尋找出某種解決方法來,就是隨時隨地去找出具體的方法來應付具體的問題”。[3]3這種哲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它是實驗的,要通過實驗來證明某種知識或理論對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作用,以確定其能否用來指導的人們生活;第二,它是特別的,而非籠統的,它是在解決生活中的特定問題時體現出其價值的,主張零零碎碎的改革;第三,它的目的在于通過經驗養成知識觀念,可以隨時隨地拿它解決特種問題。由此,筆者認為,杜威的社會調試機制是指人們在社會領域中對社會具體運行進行調整、引導而制定的機制,換言之,它是人們在社會演進發展中為應付他們當下所處的環境(境遇)、問題及需要而制定的各種方法。對于這個機制來講,它應該是歷史的、動態的、創造性的,也就是胡適所說的要具有“歷史的態度”,應該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變化而變化,必須要適合歷史的客觀規律和既成的客觀條件,這是調試機制所具有的客觀一面。社會調試機制作用的發揮決定于某一社會既成的客觀條件,它不能隨意地對之加以選擇,當然更不能變更或消滅社會的規律,不能隨意地改變歷史發展的根本方向。肯定社會調試機制的客觀性,肯定社會發展規律的決定性,并不是否定社會調適機制存在的必要,恰恰相反,社會調適機制正是人民群眾主觀能動性的體現,正是人民群眾歷史創造作用的體現,一種機制的成功與否,作用發揮得充分與否,往往要經過人民群眾的反復認識、反復實踐、反復探索,這也凸顯了主體歷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正是社會調試機制的存在和作用的發揮,才使社會發展能夠擺脫生硬的、機械的決定論,這是社會調試機制具有的主觀能動的另一方面。由上述分析可見,社會調試機制既是客觀自在的,又是主觀人為的,是二者的統一體,正如馬克思所認為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是社會的“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承認規律的客觀性并不能否認主體的歷史選擇。總體來講,社會發展就是社會調試機制面對具體社會問題通過主體能動活動調整、引導社會自發的沖力的過程,從而使社會運動表現為一種演進發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