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模式論文
作者:騫憲忠 鄭建中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汽車作為一種常見的交通工具進入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或作為載人載貨謀生的手段,或作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或作為外出旅行的交通方式,開車不再單純是一種職業行為,它已經成為更多普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很多有車一族的生活狀態。開車過程中,駕駛員產生了一些身體、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不良行為,其中”路怒癥”就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問題。研究并解決這些困擾駕駛員的行為,對保證駕駛員身心健康,保證良好的交通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路怒癥”的概念及其表現
路怒癥(roadrage),指帶著憤怒的情緒駕駛,形容在交通阻塞情況下駕車壓力與挫折所導致的憤怒情緒,經常被超車、擁堵或看不順眼的現象激怒,并因此出現粗話、謾罵、過激、甚至大打出手的行為。如路面積水行車不減速、開大音響招搖過市、前車速度稍慢后車就不停地閃大燈催促、隨意對其他車輛或行人進行謾罵、猛按喇叭與路人搶道、向車外吐痰或拋擲雜物等行為是“路怒癥”的典型表現。“路怒癥”已成為汽車時代的通病,在諸多國家引起廣泛關注[1]。隨著私家車快速增多,因駕車引發的情緒沖突也越來越多。但現實中大部分駕駛人并未對此引起重視;輕度的“路怒”也許不會造成惡果,但任由其發展也會帶來不小危害。
2“路怒癥”對健康的危害性及對社會的負面作用
一個平時溫順的人,一旦染上“路怒癥”,會造成情緒激動、緊張、煩躁、易怒,甚至引起情緒失控。久而久之,會發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一系列軀體和內臟功能失調,導致高血壓、心臟病、神經衰弱等疾病的發生。“路怒癥”其實是汽車社會的一個通病。路怒不光是個人的心理問題,也是個社會心態問題,更是一個關乎社會文明程度的問題。在駕駛過程中出現平時不怎么出現的如破口大罵等情形,此時造成的危害還是比較輕微的;嚴重的則表現為情緒失控、動粗,大多帶有攻擊性,影響到對方的人身財產安全,甚至會傷害到對方的生命,從而造成嚴重的后果,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3“路怒癥”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的定位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是對生物醫學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補充和發展,它既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又考慮到人的社會屬性,對健康的認識更加全面。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角度出發,“路怒癥”作為駕駛人這一特定人群,在駕車這一特定時間、特定空間內,表現出的特定的不和諧的行為方式,受到駕駛人自身生理、心理、精神因素,駕車環境,路面狀況,交通政策和其他交通參與者的影響,對周圍的人和環境造成一定的危害性,同時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將其作為一種健康問題加以綜合研究是必要的,也是適當的。
4“路怒癥”形成的影響因素
4.1生物學方面的影響
調查表明,“路怒癥”在男性和年輕駕駛人中更加常見[2~5]。男性和年輕駕駛人控制欲較強,喜歡體驗駕車的時候汽車和路線處于完全掌控之下的樂趣,當這一體驗受到阻礙時,會比較急躁,加上年輕駕駛人對情緒的控制力比較差,較易出現“路怒癥”。有研究顯示,邊緣型人格障礙和精神病會增加“路怒癥”的發生率[6,7]。駕車時人處于空間狹小的駕駛室,空氣流通不暢,容易造成大腦缺氧,也是導致急躁和路怒的原因之一。
4.2心理學方面的影響
4.2.1開車攀比心理如看到比自己好的車超越自己沒意見,如果比自己差的車超越就受不了,即便被超了也要超回來。雖說已步入汽車社會,且說到底汽車也只是一種代步工具,可事實上并不是這么回事,汽車往往是一種身份、地位、經濟條件的象征,很多不文明現象,就是源于汽車的這種“特殊功能”。因為有人覺得有車高人一等,開豪華車的又高人一等,對于不文明駕駛行為也就可以理解為理所當然了,說到底是一種暴發戶的暴富心理在作怪,似乎不這樣,體現不出其特殊。如此,不文明行為的出現就不難理解了。
4.2.2駕駛人的預期心理開了車,就有個心理預期,總覺得能夠更快速、更通達,一旦遇上有阻礙“快速通達”的情形,就難免暴躁。而開車對駕駛人而言有種控制感,有種盡在掌握之中的感覺。而如果此時有其他人試圖影響或控制他時,便會激起憤怒的反應;另外,駕駛人是被車子包圍起來的,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里,更容易釋放情緒。
4.2.3駕駛人的個性心理同樣的一種不文明駕駛行為,或許有的駕駛人會表現得暴躁,有的駕駛人則會無動于衷,這與駕駛人的性格、年齡、情緒累積都有關系。
4.3社會環境的影響
4.3.1轉型發展期的矛盾當前中國的發展處于轉型期,各種矛盾凸顯出來,社會很多方面都表現出浮躁、焦慮、不寬容。有的人一心想出人頭地而可以不擇手段,有的人一心想著暴富而挖空心思,有的人一心想著自己的蠅頭小利而損人利己,有的人辛苦努力工作卻得到不公平的對待和回報。如此大環境下,一部分人很難保持平靜、平和的心態,加上工作、生活壓力大,長期處于壓抑和不滿狀態,需要尋找一種宣泄的途徑,在駕駛過程中,稍出現一點對自己不利的狀況就會表現得異常惱火,甚至暴躁也就不足為奇。
4.3.2交通環境的影響交通環境主要包括路面交通的密度和單位時間內駕車時長。為了保證交通順暢,交通組織者會采取一些措施來緩解交通堵塞,比如交通信號燈、限行禁行措施等,在高峰時段和路段會采取臨時管制措施等。但由于路網承載能力和路面車輛的矛盾日漸突出,加上一些駕駛人駕駛技術不過硬,駕駛習慣不好,甚至不遵守交通規則,會造成或加劇擁堵,甚至會引發交通事故,這些都會增加“路怒癥”的發生率;單位時間內駕駛時間增加,會導致疲勞駕駛,駕駛人的興奮性降低,情緒低落,容易引發“路怒癥”。
4.3.3職場壓力對“路怒癥”的影響職場壓力也是誘發“路怒癥”的重要原因之一。Hoggan等[8]通過付出-回報不平衡模型(effort-rewardimbalancemod-el)對職場壓力與“路怒癥”的關系進行逐步多重回歸分析,研究顯示,付出回報不平衡通過一般憤怒和過度負債這兩個中間環節增加了“路怒癥”的發生率。付出和回報不平衡的人會衍生出更高程度的一般憤怒或過度負債,又衍生出增加憤怒駕駛的傾向性,付出回報不平衡對于在工作中過度負債的人增加“路怒癥”風險有更大的影響,這一結果對于工作中付出和回報不平衡者的安全和情感健康具有深遠意義,過度負債者駕車具有更大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