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模式論文
作者:劉剛 單位: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治療手段也隨之改變,不僅是指生物醫學傳統模式的治療,更應該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的治療。在這種新的治療模式下,醫務人員所面對的不是孤立的疾病而是活生生的個體,有著經歷、個性、需求、經驗等特征的人,而且人與人有著差異性,醫務人員在處理人的健康問題時,還要特別注意人患病后的心理變化[1]。大量研究證明,有相當一部分疾病,其發病、進展、預后、轉歸、預防和治療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即心理因素不僅是引起軀體疾病的誘因,而且會影響疾病的全過程[2]。
1.醫師因素
醫生的工作失誤、服務態度不好與部分醫師缺乏職業道德有關,例如個別年輕醫師瞧不起貧窮、農村、老年患者等,因此難以“微笑服務”;個別醫生害怕患者的疾病傳染給自己,和患者保持距離,態度因此顯得冷淡;有的醫生甚至產生拿紅包的觀念,患方給紅包則熱情服務全力救助,否則態度生硬,診治馬虎、開藥貴,也不認真履行患者的知情權[3];還有一些醫生為了高額的藥品回扣而為患者開具沒有治療價值的高價藥,小病當大病治、檢查不認真、操作不規范等等。個別綜合醫院有實習醫師單獨從事醫療活動等,這些都會使患者對醫生產生猜疑和偏見。對策:首先,醫務人員應認真負責、對患者態度和藹、舉止端莊、語言親切,熱情大方、主動關心體貼患者,只有與病人多溝通,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才能正確把握病情。要充分說明開具檢查和藥品對患者病情的必要性等,有針對性的進行耐心的解釋,打消患者的猜疑心理。醫生通過恰當的交談,有針對性的進行耐心的解釋,以扎實的理論知識增加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其次,實習醫師必須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才能參與診療活動,這樣可以加深患者對帶教老師的信任感。同時提高自身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不斷學習,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
2.環境因素
病區是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人文環境,住院病人由于機體處于異常狀態,不得不離開以前熟悉的生活、工作環境,進入生疏的病區生活環境,因周圍環境陌生,往往難以接受周圍陌生的人群和集體化的生活方式,往往變得多疑、少語,尤其是子女或家屬工作忙,未能及時來探視,當看到病友家屬照顧十分周到時,易產生孤獨、畏懼的心理[4]。醫院環境中病友的病情惡化或死亡亦對患者的影響很大,患者多有沉重的心理壓力。病區既是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人文環境又是一個必須符合醫療、衛生原則,滿足病人身、心需要的物理環境。醫院衛生環境差,如病房臟、亂、差,空氣污濁,光線昏暗、噪音等,亦對患者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對策:醫務人員應主動介紹周圍環境和同室病友,多與其交談,以了解其心理活動,排除疑問,打消顧慮。也可安排一些有益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活動,如下棋、健康講座等。對患者有問必答、有求必應;進行每項檢查操作前做好相關情況介紹和精神支持;同時多為患者和家屬宣傳疾病相關知識、住院環境等,使患者在和諧的人文環境中相處,從而滿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對心理承受力強的患者,教會他們面對病友死亡的情境不畏懼、不焦慮、不回避,積極應對,合理解決;對心理承受力差的患者,可以設法為其調換病房,使之暫時離開恐懼的環境,同時疏泄和平定患者情緒。當病友的尸體移走后,醫務人員要盡早抽時間看望患者,適時給予安慰、鼓勵,充分調動患者心理的積極因素,以促進健康。同時加強病區和病房管理,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和睡眠條件,保持病室內空氣新鮮適宜的室內溫度和相對濕度,夜間應盡量使用地燈,避免燈光直射患者面部,安全舒適的病房環境展現了醫院以患者為中心的宗旨,控制陪護人員、及時制止家屬喧嘩、保持病房安靜,最大限度的減少噪音,同時應根據每個人的生活條件和文化修養,滿足其對睡眠條件的特殊要求。
3.社會、家庭因素
社會、家庭因素與配偶、父母、子女、親朋好友及單位的支持程度有關。多見于親人不在身邊,如家庭支持不足,家庭功能退化及過重的家庭壓力都可使患者產生孤獨感、心情沉悶、郁郁寡歡,甚至以消極的態度應付治療。特別是家庭支持缺如的患者,更渴望得到朋友、同事、單位或社會性管理機構的大力支持,使患病后脆弱的心靈得到安慰和呵護。對策:鼓勵患者配偶、父母、子女或朋友陪在身邊,有些患者家屬因工作等原因不在身邊,可以使用電話、網絡等形式對患者進行溝通。關心體貼患者心身健康的需求,為其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使患者感到有安全和信賴感,從不良的心理環境中解脫出來。同時調動和鼓勵患者各項社會關系,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給予關懷,要有意識的告訴朋友多來探視,帶些患者平時愛吃的東西。親友的探視哪怕只有幾分鐘,對病人也是莫大的安慰。患者親朋好友、單位和要好同事的配合工作,讓他們積極主動的支持、配合醫院做好患者心理治療工作,使患者處于較好的社會和諧范圍之中,并使其產生良好的心境,以利積極配合治療。在各種社會關系中,同輩支持(病友支持)對健康也會產生有力的影響,同輩可以設身處地的理解目標人群的處境,而通常的社會網絡是不能做到的。研究表明,同輩關系越相似,所提供的支持越容易得到理解,越能夠提供有效的幫助。Parent[5]等研究第一次經歷心臟手術的男性患者時發現,同輩支持可以減少住院期間的焦慮,接受同輩支持的小組中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能力都有所增加。
4.自身因素
絕大多數患者對自身疾病及治療缺乏醫學知識,尤其是外科創傷和腫瘤患者,覺得自己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所以表現為痛不欲生的悲傷心理;亦有部分患者對預后缺乏認知,此時患者因擔心是否會留下后遺癥或殘疾而產生心理壓力,如:五官和面部創傷的患者,怕治愈后影響形象;四肢骨折患者,怕預后功能損傷,從而表現為情緒低落,抑郁等。對策:醫務人員在接觸患者時要熱情、主動、認真的進行檢查、通過交談了解患者的焦慮原因,講解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演變過程及治療方法;同時對患者和家屬宣傳衛生保健和疾病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還可以請同病房已近痊愈的患者介紹經驗,使患者多方面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措施,以緩解患者焦慮癥狀。對于擔心愈后生活質量的病人,適時給予安慰、鼓勵,向患者介紹相同成功病例,有條件的可以請已治愈的患者現身說法,增強病人的安全感和對治療的信任度,解除患者的疑慮,充分調動患者心理的積極因素,從而減輕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