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林業政策論文
作者:曹建華 王紅英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經貿學院
1林業政策研究的作用
在跨入21世紀的今天,環境和發展依然是世界發展的兩大主題。通過發展,提高人類的生活福利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但人類生活的環境問題依然嚴峻,環境問題早已成為注目的焦點,森林資源在調節和保持良好環境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林業肩負著發展林業產業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使命,傳統林業經營造成了雙重使命間顧此失彼的矛盾,林業分類經營及其在此基礎上的有效林業產業政策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為上述矛盾與問題的解決提供前提條件。合理有效的林業政策是推動資源建設、林業的產業體系和生態體系建設的不竭動力,然而當前的政策仍受傳統林業的慣性影響,既能促進林業經濟發展,又能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兩者間相互協調的新政策體系尚未形成,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及我們所處的國家經濟實力大增、世界經濟一體化加劇、全球環境意識增強的大背景下,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林業政策,通過政策調節利益,通過利益激勵和促進林業建設,最終實現經濟和環境相協調的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課題的研究對林業發展建設如何真正做到同有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提供理論與現實的指導作用,對制定有效的林業政策及政府宏觀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多年來,我國學者一直在研究林業政策對促進林業發展的作用,并立足于我國的林業實際特點和借鑒國外的經驗,從林業的發展、產業發展、環境經濟等不同角度來論述政策的作用,對已存在的問題有深刻認識并提出了許多有見地的觀點。在意識到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條件下,林業政策研究的成果及其制定的林業政策在林業實踐活動的貫徹執行過程中,對林業經濟發展與遏制生態環境惡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上述的研究,只是注重了政策效果而忽視了效率,注重了行政與法律方法而經濟方法應用不足,注重整體而忽視了具有相對利益的主體間的博弈及對政策的反作用。將資源、產業發展和環境聯系起來,置于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統一框架下對政策進行定量研究仍然是一個薄弱的環節。近年來,國外林業經濟領域的研究學者非常關注森林資源的環境和經濟利用間協調的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常采用模型進行定量分析。
2林業政策模擬模型的分析框架
2.1林業政策模擬模型構建的程序和基本思路
林業政策調節的目標是生態體系和產業體系協調與良性循環的發展,基礎是森林資源,并通過調節經營主體和執行主體的行為而發揮作用。林業政策的最終效果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森林資源的存量和流量變化和產業體系中的經濟總量變化加以反映。資源利用的物質和經濟循環過程見圖1。基于資源利用的物質和經濟循環構造一個可定量分析的模型,對政策效用進行量化分析研究,對整個林業政策的研究和認識更全面、更深刻,由此制定的林業政策更科學,對林業協調發展更具有指導性。以公益林為研究對象的生態體系建設采用成本效益分析,因生態環境產品沒有價格,因而用森林資源量等技術指標,或人們對環境的支付意愿(WTP)等經濟指標,作為衡量效益的指標。此指標假定為外生變量,可作為政府的調控目標,并通過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等投入的費用與森林資源量或支付意愿(WTP)之間的關系構建成本效益分析模型,以此為基礎分析,當一項政策實施后,總體及各利益主體的成本效益變化,進而反映生態體系的政策效應;對于以商品林和產業發展為研究對象的產業體系建設,采用局部均衡模型,并以此為基礎通過分析森林資源的供求關系,求算生產者與消費者以及各利益主體福利。進而分析當一項政策實施后所引起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以及各利益主體的福利變化,從而反映經濟體系政策效應。以稀缺性的森林資源在產業體系與生態體系的配置所反映的此消彼長的關系,連接生態體系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和產業體系的局部均衡模型,構建政策模擬模型,綜合反映環境-經濟體系的政策效應,進而修正單獨的生態體系和經濟產業體系的政策效應值。林業政策量化分析的程序見圖2。
通過各種林業政策的模擬運用,分析政策實施(包括公益林經營的公共政策、商品林經營的管理模式和采伐利用政策、稅費政策、投資與信貸政策、林產工業的產業政策以及經營體制與產權制度等等)所產生的效應,進而篩選出既能達到效果又能取得經濟效率的林業政策,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2.2林業政策模擬的數學概念模型
有限的森林資源分配用于經濟利用和生態利用,經濟利用體現在林業產業體系上,生態利用體現在林業生態建設體系上。適當的森林資源的利用可以使林業產業體系的經濟利用最大化,使林業生態體系的生態效益最大化。實際上就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求解目標函數的最大值問題。林業政策的作用就是通過政策的實施影響從事與森林資源利用相關活動的經濟主體對擬采取的行為所產生的收益和風險的預期,進而采取相應的實際行動,最終影響森林資源的利用狀況,主要是使第二產業的經濟主體增加或減少生產,木材采伐的增加或減少,引致森林培育業增加或減少培育量。
一般而言,經濟增長與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方面會增加對以森林資源為原材料的林產品的需求,需要一定量的森林資源采伐以提供足量的原材料;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對以森林資源為基礎的生態產品的需求,理想的政策作用,就應該在保證森林資源增量的同時,使森林資源分配于兩種不同的利用能夠恰當的平衡。(1)經濟體系的基本模型目標函數:MaxB=B(X)約束條件:C(X)≤C(2)生態體系的基本模型目標函數:MaxE=E(Y)約束條件:D(Y)≤D(3)經濟體系和生態體系的關聯模型Yt=Yt-1(1+g)-X+F(B,R)經濟體系基本模型的目標函數B代表利潤向量;X代表資源流量的向量;C代表資源消耗的有界向量;B(X)表示消耗一定資源所能獲得的利潤;C(X)表示消耗一定X資源所需配套的其他資源的數量,這些資源的數量受到有界向量C的約束。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包括第一、二產業的內容。生態體系基本模型的目標函數E代表生態質量;Y代表資源存量的向量;D代表保證資源存量的有界向量;E(Y)表示一定的資源存量Y所能體現的生態質量和品質;D(Y)表示保證一定資源存量所需的其他配套資源數量,這些資源的數量受到有界向量D的約束。經濟體系和生態體系的關聯模型,其基本含義就是:t年末的資源存量是由t-1年末的資源存量及其自然增長量Yt-1(1+g)加上資源流入量F(B,R),扣除資源流出量X所組成;資源流入量F(B,R)是資源利用的預期效益B和風險R的函數,如果資源利用的預期效益B高,風險R低,那么增加投資進行資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