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學科教育
本文作者:董玉芝 單位:延邊大學學科教育教研部
一、教學見習概述
教育見習是指師范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或者帶著一定的問題,對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進行觀察、了解、分析的活動。它不同于教育實習,但兩者都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基本方式,對師范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都具有重要意義。教育見習可分為集中見習和分散見習,集中見習主要是指師范生在進入中學教育實習之前,對學校的各項工作進行系統的觀察和分析,為教育實習奠定基礎的各種活動。分散見習則是指師范生在學習教育理論課程的過程中,到中小學校進行教育、教學觀摩,理解教育、教學理論的各種活動。而教學見習是分散見習的一個下位概念,主要指觀摩課堂教學的活動。教育見習主要以課堂教學觀摩為主。
二、現階段綜合性大學學科教育師范生教學見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教學見習的涵義認識不夠
教育實踐課是高校教育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兩個部分。教育實習已經在師范生的教育課程體系中確定了較重要的地位,綜合性大學也把教育實習納入到了師范生的必修課程之中,與教師資格證的獲取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教育實習受到了普遍的重視。教育見習作為教育實習的平行概念,并未受到與教育實習同等的重視,甚至常常被視為教育實習的一個部分或環節。教學見習本身是分散教育見習的下位概念,更是很少被提及,有的教師忽略教學見習內容,大多帶學生到中學觀摩教學或者只是給學生放映教學錄像,沒有與師范生原有的教育、教學認知結構聯系起來進行相應的對比分析、總結與評價,不利于師范生對教育理論知識的認識,導致師范生在教育見習和教學實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教學見習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
在教學見習前,應當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綜合性大學的學科教育都分散在各師范專業中,其教學見習可有可無,學科教學論授課教師也沒有認識其重要性,觀摩教學時,往往是學生寫一分聽課記錄或者一份見習報告即可。至于見習報告寫什么內容和主題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很多學生對教學見習的目的、意義、內容和方法缺乏深入的了解,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學科理論的具體指導。
(三)學生缺乏實踐能力
我國當前的教育,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雖經批判、改革,但仍占據教學的中心地位,改動甚小。傳統的單一課堂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實踐能力的不足。綜合性大學學科教育師范生雖在學校課堂上學習了大量的教育、教學原理和專業知識,但其中的大部分與教學實踐脫節,造成了學生認知領域和情感層面的殘缺不全。每到實際應用時,所學教育理論不能一一對應,在實際操作中不知所措。缺少了教學見習環節會對師范生實習以及將來的工作發展形成障礙,由此產生不可低估的損失。
三、綜合性大學學科教育師范生教學見習的策略
(一)教學見習的準備策略
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保證教學見習工作的順利進行。
1.指導教師準備工作。首先,教學見習前指導教師要對學生做思想動員工作,使見習生明確教學見習的目的、任務和內容,端正教學見習的態度。其次,指導教師應聯系、明確見習學校、主講教師、授課時間及地點,同主講教師商討并確定觀摩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再次,指導教師與見習生要對觀摩教學內容進行集體備課。
2.見習學生準備工作。首先,學生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以保證教學見習的高效性。其次,學生應明確教學見習的目的和要求,教學見習的具體任務。再次,在教學見習活動開始之前,學生應與指導教師針對所觀摩的教學內容集體備課。
(二)教學見習課堂觀摩策略
新變革的基礎教育課程要求教師實現由“教會學生知識”到“教會學生學習”的轉變,教師的教學由重知識傳授向關注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構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轉變,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進而改變傳統的教學過程。
1.做好教學過程的記錄。教學過程記錄應詳略結合、突出重點、文字精煉。記錄的教學過程主要包括教學的環節、各環節中師生主要活動情況、教師的重點提問、學生的典型發言、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中的精彩創新與失誤之處、板書等。講課中符合教學規律,有創新、有特色的做法或不足之處等都可詳細記錄,對一些問題的獨立思考或見解、建議也可記錄下來,以免遺忘。
2.做好教學過程的反思記錄。教學過程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教師是否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教學應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詳略得當;教師是以怎樣的語言進行教學的,哪些地方表現的特別流暢、清楚、親切和藹;教會了學生哪些知識;教學活動有哪些創新之處(聽看結合);體會教師的思維方式,教師是怎樣以多向、寬泛的思維向學生提出問題的,學生是怎樣回答的,教師是怎樣糾正(或請學生糾正)的等。
(三)教學見習的總結策略
教學見習總結是學生對整個見習過程進行反思、內化為自身素質的必要環節,通過教學見習總結,學生可以把自身的所見、所感、體會進行融合和升華,為進一步學習教學理論打下基礎。教學觀摩結束后,學生要完成教育見習總結報告。教學見習總結報告主要包括教學見習的內容總結和見習體會兩個方面。教學見習內容總結包括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內容是否正確,重點是否突出,是否做到因材施教、分層優化,各環節的設計是否合理,是否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手段是否恰當;關注教師的語言、教態、組織能力、教學機智等;觀察學生聽課情況、學習態度、應變能力等;板書設計是否體現出知識的結構等。教學見習體會總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學過程、教學理念、教學理論四個方面的綜合論述。在完成教學見習總結報告的基礎上,組織教學觀摩反思探究課。教學方法為討論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課前把學生分為“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六個小組,各小組依據對教學觀摩課的反思,共同討論,形成各小組觀點,在課堂上發表各小組的成果,組員或其他小組成員可以給予補充,教師進行點評。
(四)教學見習的評價
教學見習評價的核心是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對教學見習工作的全過程及其結果進行全面的、客觀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其目的是為綜合性大學教學見習工作改進提供依據,使學生對教學見習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評價主要從態度(占10%)、教學設計(占20%)、聽課記錄(占20%)、教學見習總結報告(占30%),教學觀摩反思成果展示(占20%)五個方面進行。態度包括出勤、組織紀律性、集體觀念等方面;教學設計主要表現在各項目的的合理性與創新性;聽課記錄主要從教學過程各環節中師生主要活動情況、教師的重點提問、學生的典型發言、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注重突出重點,文字精煉,觀察準確;教學見習總結注重教材分析、教學過程、教學理念、教學理論四個方面的理解;教學觀摩反思成果展示注重學生的歸納能力,對教學理論的理解、表達等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