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哲學思想論文
作者:劉荷花 單位:天津大學管理學院 太原大學
1封閉空間環控理論與哲學觀
1.1封閉空間環境與環境控制技術
封閉空間環境是指人為創造的,供人類日常生活,工業生產使用的空間環境。根據目前的發展水平,封閉空間環境主要是指空氣環境,包括環境溫度,濕度,空氣流動參數,氣態污染物和顆粒物濃度等參數。根據使用用途的不同,封閉空間環境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生活空間(包括民用住宅,公共建筑等);二是生產空間(包括工廠車間,醫院等);三是交通運輸空間(包括飛機,火車,輪船等)。其中,醫院空間(譬如潔凈手術室)的分類有一定爭議。同封閉空間環境相對應的概念是外環境。對于建筑物來講,封閉環境是室內環境,外環境是大氣環境;對于飛機機艙來講,封閉環境是客艙環境,外環境是大氣空間;對于家用電冰箱來講,封閉環境是冰箱內冷空間,外環境是室內環境。封閉空間環境有如下特點:封閉性,可控性,使用性。封閉性是指封閉空間環境同大氣室外環境有明顯不同,譬如冬天建筑物內部溫度比室外溫度高以保證熱舒適;飛機飛行時機艙環境溫度是25度左右,而天空溫度是零下60度。但是封閉性并不代表封閉環境空間的孤立性,封閉環境空間同外環境也有質量、能量交換,只是封閉空間環境控制系統使得封閉空間有其特定的性質和參數,譬如建筑空調通風系統通常將室外新風經過冷熱處理和過濾凈化后送入室內以保證室內環境的舒適性。可控性是指封閉空間內部性質和參數可以控制,當外環境參數發生變化或者人類對于封閉環境內參數要求發生改變時,環境控制技術可以改變封閉空間參數,譬如夏季空調房間內,老人和青壯年的室內空調設定溫度有不同。使用性是指封閉空間環境設定意義是促進人類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任何違反以人為本思想的封閉空間技術都是難以長久的,不值得發展的。譬如二戰時期德軍集中營的毒氣室,屠殺大量猶太人,這是偽“封閉環境控制技術”。封閉環境控制技術是保證封閉環境正常運行的決定因素,建筑的暖通空調系統保證建筑內環境,飛機環控技術保證機艙內環境,工廠空調系統保證車間內環境。當代社會對于環境控制技術提出更高要求,包括功能性,舒適性,健康性,節能性,環保性,缺乏某一方面的內容將導致其無效。功能性:主要是針對工業建筑和醫院建筑的,保證工業生產質量和效率,譬如高效的熱風系統可以保證車間除冰效率;高效的空氣凈化系統可以保證手術室內部空氣的潔凈程度。舒適性:保證空間參數使得人體感到舒服,丹麥學者PoleFanger發展了PMV和PPD指標使得熱舒適這一主觀參數定量化。民用建筑,工業建筑都要保證內環境的熱舒適。健康性:空間環境控制技術可以有效將污染物去除保證人體健康。節能性和環保性:這是目前空間環境控制技術的重點和難點,由于世界范圍內能源緊張,價格飆升,各大企業將其列為主要競爭點。波音和空客將節能減排,新能源使用視為第一競爭點。
1.2哲學觀的基本內容
“哲學觀”,從字面上說,就是“關于哲學本身的觀念”或“對哲學本身的理解”,它是任何一種哲學理論,一種哲學體系,一種哲學形態本身所具有的,或者反過來說,沒有“關于哲學本身的觀念”和“哲學本身的理解”,就不可能構成作為特定的哲學理論或哲學學說的一種哲學。哲學觀是構成一種“哲學理論或學說的‘核心觀念’、‘根本觀念’、‘靈魂觀念’,它決定該種理論或學說的生命力,它構成該種哲學理論或學說與其他的哲學理論或學說的原則區別。”也有學者認為,“所謂哲學觀,就是哲學家對與哲學活動本身有關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的觀點、看法和態度。這些問題包括哲學的主題、對象、性質、方法、結構、功能、任務,哲學的孕育、形成、演變和未來命運,哲學與現實、哲學與時代、哲學與其他文化活動的關系,哲學活動的目的、意義與價值,哲學家的形象及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角色,等等。在這些問題中,哲學的性質問題或‘哲學是什么’的問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是哲學觀的核心。”我認為,“哲學觀”有兩個層次的界定,一是從哲學本身而言,所謂哲學觀,就是人們對哲學的根本觀點和基本看法;二是從應用哲學的角度看,所謂哲學觀,就是人們對某類現象、事物、領域的基本的哲學觀點。
1.3封閉空間環境技術的哲學觀
本論文不是研究純哲學問題的,而是研究應用哲學、或哲學應用問題的,因此,這里所說的哲學觀,是指上文所提到的第二個層次的哲學觀。正如管理科學有它的哲學———管理哲學,科學技術有它的哲學———科學技術哲學,工程學有它的哲學———建筑哲學等一樣,封閉空間理論也應當有它的哲學,即封閉空間哲學理論。封閉空間理論應當是對傳統空間工程哲學反思的結果,是對傳統空間工程哲學的揚棄與超越。每一種應用哲學都有它的最基本的思想觀念,這就是它的哲學觀。探討封閉空間理論的基本哲學觀念,是本文的重要目標。
2封閉空間環控哲學思想
2.1天人和諧的哲學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出過“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并強調通過認識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的生產實踐來達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自然觀是以實踐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為根本特征的關于屬人自然的自然觀。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自然觀看來,自然總是被人的對象性實踐所中介了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自然觀,為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哲學基礎以及方法論的指導,也為我們樹立“天人和諧”的自然觀提供了哲學理論基礎。第一,人與自然物有本質區別,在生命組織層次的演化序列中,人處于生物金字塔的頂端。在生態系統中,人不是一般的動物“消費者”,而是生態系統的“調控者”。第二,人與自然的區別只具有相對意義,不能把這種區別絕對化。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滲透,比它們之間的區別更重要。第三,在實踐中,人與自然時刻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交換,離開了自然界社會實踐就終結了。第四,人與自然不只是任何社會的外部條件,它是“人———社會———自然”系統的內在機制,要重視自然界對人一切生命的系統支撐作用[1-2]。以綠色建筑為例。綠色建筑環境控制技術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建筑能耗,實現封閉空間環境控制技術的節能化。節能必須遵循當地自然特點,不能一意孤行。若當地地熱能豐富,則可以采用地源熱泵技術以供冷和制熱;若當地太陽能豐富,則可以使用太陽能光伏電池或者是太陽能熱水系統;若當地與農場接近,則可以使用生物質能鍋爐以供熱制冷。我國風能利用就是一個大問題。我國北方風能資源豐富,風能是綠色建筑封閉環境控制技術的重要手段和資源之一。大量投資公司建立風場以期望獲得較大經濟效益,但是在利益驅動下和當地政府錯誤指引下,很多企業在劣質風場建立風力發電站,導致經濟虧損和自然環境破壞。因此,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至關重要[3-5]。現代主義建筑從本質來看是工業技術革命的產物,因此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現代主義建筑產生與發展的前提條件。但是,現代主義建筑在利用工業技術改造自然的同時,同樣過分夸大了技術改造世界的作用,忽略了現代技術的極度擴張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建立綠色封閉空間環境觀念,就要從根本上改變對待自然的態度,正確認識自然的內在價值,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