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明論文
作者:吳建東 郭潘 單位:致公黨海南省委會
1瓊山區文明生態村建設的現狀
瓊山區位于海口市東南部,是海口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2003年海口行政區劃調整后為海口市轄縣級區,是明代思想家、經濟學家、大學士丘俊,南包公海瑞,馮白駒將軍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全區面積939.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萬人。瓊山區是海口市的農業大區,有8個鎮,18萬人農村人口,764個自然村,農村土地面積占全市的二分之一。從2006年到2010年,五年間瓊山區農業經濟迅猛發展,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形成瓜菜、香蕉、橡膠、荔枝、龍眼、胡椒、花卉、淮山等8大農業支柱產業。“六型”農業發展加快,創建全省循環農業示范區,建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10個,農業生產合作社137個,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47個,規模養殖場167個。生產總值由28.1億元提高到53.2億元,年均增長12.8%;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224元提高到5623元,年均增長11.8%。201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0.7億元,年均增長8.2%。改革開放之后,廣大農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較為滯后,許多村莊的村容村貌仍然存在著臟亂差現象,鄉風民風落后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針對這種情況,海南省于2000年在全省范圍啟動了以“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近幾年來,瓊山區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按照“以海榆東線為軸,建設百里‘生態環境優美、生態經濟繁榮、生態文化豐富、鄉村旅游發展’的文明生態村長廊”的創建工作思路,始終堅持共建與自建相結合、以群眾參與自主創建為主,環境改造與發展相結合、以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為主、以提高人的素質塑造新型農民為主,創建工作與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相結合、以發展“鄉村游”為主的“四個結合、四個為主”的創建工作方法,全力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使全區創建工作呈現出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百村聯創、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文明生態村建設實現了由創建投入向造血增效轉變、由環境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由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的“三個轉變”。從2006年到2010年,五年共創建文明生態村467個,目前累計497個,占自然村總數的65%。通過打造龍鱗、加樂湖、泮邊、嶺門、本立、田心、多谷屯等一大批精品村莊,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帶動片區發展,讓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到科學發展的成果。以文明生態村建設為載體,打造“鄉村游”品牌,在8個鄉村游試點村莊中,已有龍鱗、加樂湖、田心、嶺門等4個村莊對外接待游客,經營文明生態村建設駛入發展快車道,“合作社經營”和“公司+農戶”經營兩種經營模式都得到進一步推廣,在2010年就接待游客6萬多人次,其中三門坡鎮龍鱗村從2009年4月至今,僅吃、住兩項就實現利潤50萬元,大幅提升了農民收入。
2瓊山區文明生態村創建的基本作法及其主要經驗
2.1政府主導是前提創建文明生態村是“一把手”工程,主要領導要親自抓,扭住不放,才能取得成效。海南從2000年開始創建文明生態村在全國都是有名的,關鍵在于“一把手”親自抓。瓊山區高度重視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把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區鎮分別成立了文明生態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各級黨委政府統籌領導,職能部門組織協調指導,相關部門齊抓共建,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責任機制。建立了領導聯系點制度,主要領導經常下鄉調研下點指導,區宣傳部、文明辦認真履行職責,抓好協調督促檢查創建工作,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有效地推動了創建工作深入開展,使瓊山區的文明生態村真正成為“一把手”工程。瓊山區僅2010全年政府主導的文明生態村建設就加大財政投入684.9萬元,創建文明生態村42個,其中重點示范村20個。區委、區政府還負責創建規劃,并對此要負責對創建工作進行具體指導,目前已完成7個鎮的總體規劃和詳細性控規編制工作。
2.2群眾主創是關鍵農民群眾是文明生態村建設的主體,文明生態村建設必須緊緊依靠農民群眾,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激發農民的創業潛能,尊重農民的利益,保障農民的權利,是確保文明生態村建設成功的關鍵。在文明生態村建設中,瓊山區高度重視注重運用規劃引導、政策扶持等方法,采取“大動大支持、小動小支持、不動不支持”、定期評比通報等措施,充分發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創建工作的主體。用好“一事一議”等民主議事的機制,項目決策經過農民民主討論,實施過程和結果接受農民監督,不包辦代替,不超越農民承受能力,更不強迫命令,群眾創建熱情很高,不等不靠,投工投勞,捐款捐物,積極參與創建,由“要我建”轉變到“我要建”。同時完善村民自治,推進村務公開,在經費投入和使用上透明化,確保有限的經費都能用到創建文明生態村中,使農民成為建設新農村、管理新農村的主人。
2.3多元投入是根本文明生態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投入很多資金,投入機制是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投入機制,就是要讓政府投入資金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讓政府有限的投入資金發揮引導作用,廣泛動員群眾自籌資金及吸納社會資金,鼓勵外出人員和企業家向家鄉投資,為建設農村、建設家鄉作貢獻。單靠政府投入是建不好文明生態村的,多元投入是根本,瓊山區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始終堅持政府投一點、集體出一點、農民籌一點、機關(企業)幫一點、社會捐一點的經費籌措方式,想方設法落實建設經費。區文明辦加強和上級部門的聯系,加強對發改、涉農部門的統籌協調,將涉農資金和文明生態村建設捆綁起來,將涉農資金投入到文明生態村創建之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時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管,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文明生態村的創建上。在瓊山,政府與群眾的投入比一股都在1:2-1:3左右。
2.4合理規劃是基礎瓊山區是海口市的農業大區,農村的差異比較大,每個階段的創建,都有其與之相對應的創建思路。區委在創建文明生態村建設過程中,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因地制宜地開展創建活動,始終做到有標準,不搞達標;有要求,不做強求;發動群眾,不攤派群眾,合理規劃每一個村,不搞“一刀切”,不搞絕對量化標準,力求使文明生態村建設與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一致,與農村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相銜接,經濟基礎較好的村莊,可以搞好一點,經濟基礎不好的地方,可以先整治村容村貌,解決環境臟亂差問題,并根據地理環境不同,打造不同特色的村莊,根據村莊與村莊之間的距離遠近,采取區片聯創和輻射連片兩種模式推進連片創建:在自然村相對集中的村莊,將它們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資源共享。在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中,特別注重規劃,2007年區委就提出“百村聯創百里文明生態村長廊”的創建思路,將原來“閑散”的文明生態村都統一起來,以海榆東線為主軸,以每年創建20個重點村的速度創建文明生態村片區,實現科學統等發展。2009年初,瓊山突破文明生態村發展的瓶頸,提出了“一廊三區四鎮”經營文明生態村的新理念,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村游”,實現村、鎮優美環境互相交映,經濟發展互為交融,齊頭并進。“一廊”就是以海榆東線為主軸,以云龍、紅旗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百里綠色生態循環農業園區、低碳經濟產業帶為特色資源,打13造“百里鄉村游長廊”。“三區”即以府城鎮的五公祠、瓊臺書院、丘浚故居、海瑞故居、新潭歷史文化村等名勝古跡,龍塘鎮的羊山建筑文化、南渡江飲食文化,雕藝陶藝文化,新潭古村落等為特色旅游資源,打造府城、龍塘羊山古文化旅游區;以云龍鎮的瓊崖工農紅軍改編舊址、馮白駒將軍故居、玉仙村、上村,紅旗鎮的本立村、泮邊村等紅色旅游資源為特色,打造云龍鎮、紅旗鎮紅色文化旅游區;以龍灣高爾夫產業、南國山莊為支撐,以萬畝橡膠、千畝熱帶水果、百畝香蕉為特色資源,以龍鱗村、加樂湖村、田心村為輻射帶動,打造三門坡、大坡鎮、舊州鎮、甲子的生態休閑養生旅游區。“四鎮”即云龍鎮紅色文化資源和低碳產業園區為特色資源,打造成紅色文化、低碳經濟風情小鎮;紅旗鎮以萬畝綠色生態循環農業基地、紅色村莊為特色資源,打造成紅色文化、生態休閑體驗風情小鎮;三門坡鎮以龍灣高爾夫產業、萬畝熱帶水果為特色資源,打造成生態養生風情小鎮;大坡鎮以家庭小莊園為特色資源,打造成田園生態觀光體驗風情小鎮。2010年區委結合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和全區創建工作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深化“一廊、三區、四鎮”發展思路,提出了創建“文明生態鎮”的發展思路,創造性地將文明生態村建設與海口“南控”的發展思路相結合,與大坡、紅旗旅游風情小鎮建設相結合,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一至兩個“文明生態鎮”,進一步鞏固提升從前的創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