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消費論文
作者:韓勇 胡若癡 趙尚柱 單位: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建設管理局
發展生態消費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與環境和諧共處的一個契合點,而提高生態消費力又是發展生態消費的前提,要滿足生態消費需要,必須發展生態消費力。這是因為,消費力是消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對消費資料進行消費的能力,生態消費力就是滿足生態需要而消費生態消費品的能力[1]。發展生態消費力,不僅包括提高消費力主體的素質,還應該提高消費力的客體和生態環境的質量。生態消費力發展了,生態消費力主體、客體和生態環境的質量提高了,生態消費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一、大力發展生態消費力的必要性
1•有利于樹立生態文明的消費觀,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生態消費是隨著生態危機的加深、人類消費觀念以及消費需求的變化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模式。發展生態消費力,從消費主體來說,就是倡導適度的消費規模、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模式、合理的消費結構和科學的消費行為,正確引導消費者合理的消費行為。提高生態消費力,可以使人類在美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有利于提高消費質量,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體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消費不僅是一個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生態倫理學的問題。在生態視閾中,消費文明既是主體文明的顯現,又是社會文明的表征,也是生態文明的標志。目前,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已經成為治國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建設生態文明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消費思維方式、新的消費理念和新的實踐邏輯,從一定意義上說,生態文明的重要表現是消費方式的生態化。發展生態消費力,能提高消費力主體的素質,改變有些人不健康的、非綠色的消費方式,樹立生態文明的消費觀。
2•有利于加快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馬克思很早就提出了發展生態消費力有利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觀點,“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2]。在當代人類陷入環境危機和資源匱乏的條件下,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唯一出路,建設節約型社會,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產生可能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節約型社會是相對于資源浪費資源過度使用的社會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類在物質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保護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資源,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形態。對于我們這樣一個資源緊張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建設節約型社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報告中早就指出,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緩解當前能源、重要原材料和運輸的供求矛盾,必須堅持增產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與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生態消費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生態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在滿足自身需要、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同時,使產品或服務在其生命周期內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以最少的物質消耗獲取最大的能量。根據發展生態消費力的基本要求,遵循生態消費的特點,全面開發利用生態資源,倡導和推行生態消費行為,是克服資源危機與環境危機的有效途徑,也是增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必由之路[3]。
3•有利于降低碳排放,緩解當代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產生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后果,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專家于2007年1月29日至2月1日聚會巴黎,討論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協調各國有關研究項目和統計數據。同年2月2日,發表了第四份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梗概,綜合了全世界科學家6年來的科學研究成果,得出結論:人類活動致使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接著,中國科技部、氣象局、中國科學院等六部門發布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指出,在未來50年到80年全國平均溫度很可能將升高2至3攝氏度。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1世紀后半期,我國主要農作物,如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產量將下降37%。2008年4月,在海南舉行的“博鰲亞洲年會”上,很多人都提出要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尋求綠色發展,提出“要建立一個綠色的星球。”我國政府在2003年提出走科學發展觀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其目的就是為了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這些措施是中國應對氣候變暖防災減災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防止溫室效應進一步擴大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防災減災的治本措施??梢?只有發展生態消費力,發展生態產業,優化生態環境,倡導生態消費,就會大大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應付全球氣候變化,緩解、排除其可能帶來的危害[4]。
4•有利于促進消費文明和社會文明。發展生態消費力本身蘊涵了一定的倫理道德價值,它強調在消費過程中的人與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和諧性,倡導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消費文明是一種由消費活動所創造的積極成果,是消費價值理念的更新,它的基本內涵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要求,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進步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人類呼喚消費文明,不僅是基于現實的考慮,更是緣于人類對自身生活觀念和消費觀念的反思。而生態消費力是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有利于抵制和廢棄那些頹廢的、落后的和消極的消費模式,倡導消費文明。如果說,物質文明是發展基礎,精神文明是文化靈魂,政治文明是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就是社會文明的外延,是社會與環境關系的體現,生態文明的地位是由人與自然關系的地位所決定的,它是社會文明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領域的擴展和延伸。大力發展生態消費力,有利于實現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
二、當前我國生態消費力發展中的一些問題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生態消費力水平有所提高,國家在政策上也加強了指導,但有些長期存在的問題一時還難以徹底改變。
1•有些人還沒有真正樹立生態消費價值觀由于有些人還沒有樹立生態消費價值觀,有的甚至盲目推崇享樂主義的消費方式和行為習慣,這會破壞生態環境,產生致災效應,主要表現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在衣著方面,人們對衣物的質量與數量的需求正在片面提高與擴大。這種過度追求勢必增大各類紡織原料的消耗、紡織品生產過程中的能耗、污染物排放的數量以及服裝生產過程中邊角廢料的數量,同時也加重了人們對衣物的洗滌、保管和舊衣物處理的負擔。在飲食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質量、營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的飲食行為,濫食野生動物的現象十分嚴重,這樣會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在居住方面,有些住宅的規劃與設計并未認真考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的保護,往往過度追求豪華,這必定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產生更多的垃圾或廢物。在出行方面,我國城市中的機動車輛的尾氣排放仍是重要的大氣污染源,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也在日益加重。在用的方面,“一次性”消費的商品種類數量劇增,在不斷變換的流行時尚的刺激下,商品購置不再取決于實用與否,而是考慮是否符合時尚,大量消費品被閑置或拋棄,在我國,垃圾包圍城市的勢態已無法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