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本文作者:郭從杰 單位:阜陽師范學院社會發展學院
淞滬會戰后,日軍隨即于1937年11月侵入安徽境內。“到1938年底,全省有40多個縣市先后被日軍占領,并相繼建立了傀儡政權”,“被占領區約占全省國土的52%、人口的54%、耕地的61.6%。”[1]282日軍盤踞著主要的城市和縣城,而國民黨統治區域多限于皖西、皖南等山區。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對淪陷區的物資進行瘋狂掠奪,并對國統區所需物資進行了控制。為堅持抗戰,適應戰時經濟的需要,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發展和統制經濟的政策措施。抗戰期間,安徽省也組織成立了相應機構,頒布政策,采取措施,推進經濟自足與發展,尤其是重視農業生產的開發,這一時期安徽的農業推廣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而學界目前尚無專文論及,本文擬對此問題作一梳理與論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央農業推廣委員會等機構被裁撤,農業推廣一時陷于停頓。1938年1月,國民政府將中央直屬的稻麥改進所、棉業統制委員會、蠶絲改良委員會等統一歸并為中央農業實驗所,由經濟部管轄。中農所下設稻作、棉作、麥作、雜糧、森林、蠶桑、畜牧獸醫、土壤肥料、植物病蟲害、農業經濟等九個系。其中在改良農業方面,中農所倡導與督促各省農事機關,共同致力于改良種子推廣種植,如稻、麥、桐油、茶葉、蠶絲等以及可為工業原料兼可外銷的農產品;推廣肥料、指導施肥,過去肥料的使用常賴于民間舊法施肥,科學方法尚未充分利用,應當天然肥料與化學肥料同時并進;防除病蟲害,要制造殺蟲劑,推廣使用噴霧器,等等。[2]隨后,各省主管農業生產機構,將原有農業、園藝、林業三所,合并歸一,稱為省農業改進所,所有與農業有關的省屬零星機構均歸轄其下,各縣設有農業推廣所,并實地指導,扶助農民改善耕作技術和經營方法,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抗戰后,安徽省淪為戰區,“農林建設機構在1937、38年度遂全部陷于停頓狀態,原有農林基礎幾至摧毀殆盡,至1939年戰事穩定,方始重建,由保管而恢復,由恢復而開展。”[3]1641939年成立了省農林場,并要求各縣于私立農林場應加提倡,推進農林推廣。安徽省農業改進所,遵照中央迭次指示,自1942、1943兩年度起,即擬籌設農改所,并列入本省實施計劃,終因經費無著,未能實現。1944年1月才開始成立,掌管全省農業技術改進事宜,內設總務、技術、推廣三組。[3]173
安徽省農業改進所開展的主要工作有:設立省立六安農林實驗場,該場負江北農業技術改進及示范推廣之責;設立戰時農業巡回指導隊,該隊負改良農業生產技術、推廣農業優良品種,指導農民組織團體,提倡鄉鎮公共造產,調查農村經濟狀況等任務,并以霍邱、壽縣、六安、合肥、廬江、舒城、桐城、潛山、太湖、岳西、霍山等十二縣為指導區域,深入農村實地指導;要求各縣農業推廣所,負責各縣農業指導宣傳調查示范等、推廣工作。1944年度為安徽省造產年,省農業改進所飭令各縣健全推廣組織,充實技術人員,并派指導員經常下鄉,協助推行鄉鎮造產;各縣農林場,負各該縣農作物地域試驗,繁殖優良種畜及協助農業推廣之責,1944年度為了輔導鄉鎮造產及糧食增產,除飭遵照院頒組織章程內所載業務次目辦理外,并規定每場至少須繁殖優良農作物種數五十市擔,以供推廣。1938年5月經濟部成立了農產促進委員會,以統籌全國農業推廣及促進農業生產為宗旨。為了增加糧食,1940年行政院設立農林部為農業主管機構,負責推廣事務的是農林部的農事司,所采取的農業措施主要有:發展農業推廣事業,各省縣設立農業推廣委員會、農業推廣所等組織,訓練推廣人才,成立推廣繁殖站,繁殖推廣優良品種,防治病蟲害等。安徽省1942年度設有縣級農業推廣所多達44處。1941年為統籌全國糧食增產事宜,農林部另外專門增設了一個糧食增產委員會,主持糧食增產的推廣工作。各省的農業行政則集中于省政府建設廳,縣則由建設科主管。
1941年8月安徽設立省糧食增產督導處,推行糧食增產及特種農作增值,皖南設分處。1942年6月奉令將處改為省糧食增產總督導團,總團內設總督導一人,由建設廳廳長兼任,綜理全省糧食增產事宜。各縣要求設立縣糧食增產總指導團,內設總指導一人,由縣長兼任,綜理全縣糧食增產事宜。皖南各縣相隔大江,交通未便,特設立皖南分團,內設主任一人,由皖南行署主任兼任,綜理皖南各縣糧食增產事宜。省糧食增產總督導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進本省糧食增產,工作主要體現在:一為積極擴大種植面積,如利用冬季休閑田地,夏季休閑田地,墾殖荒山荒地,利用隙地,推廣桐林間作,減少非必要作物,改種農作物,減糯改秈等七項,一為積極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如推廣再生稻、推廣改良稻種、麥種,防治麥病,興修小型農田水利,增施肥料等六項。1945年4月省糧食增產總督導團奉令結束,所轄業務移交建設廳,而建設廳后來又督飭省農改所繼續接辦該團業務。省糧食增產總督導團在一些具體方法上指導民眾,推廣新知,如收獲之改良“查本省一般農民,狃于積習,對于收獲方法多不講求,或于刈割以后,曝露田間,不即脫粒,或則長期堆集場上霉爛耗蝕,損失甚大”,本團“通令各縣,轉飭各鄉保甲,曉諭農民,切實矯正此項陋習,復興農改所共同設計制造簡單合用之打稻桶,經試用結果,本團已在皖西立煌一帶,先行推廣成績尚稱良好。”[4]66當然增加食糧種植面積一類工作,只須技術人員,配給政治力量,推行較易。至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則需要優良種子、除蟲藥劑、大量肥料及普遍技術指導。
二
在省農業改進所、省糧食增產總督導團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安徽在抗戰期間的農業推廣取得了不少成效。如在省糧食增產總督導團的努力下,糧食增產實施者有29縣,推廣各縣稻麥等優良種子28817市斤,沿江一帶推廣帽子頭稻達11611市斤,皖中各縣推廣美國白皮小麥達8659市斤,沿淮流域推廣2905號小麥達7173市斤,紫云英1550市斗,又貸發各縣種子款42488元。1944年還在立煌縣策動蔬菜增產,共推行面積1879市畝,增產成效為7516市擔。就每年度而言,其中江北方面1941年度共推行面積1499895市畝,增產成效為1060453市擔;1942年度共推行面積1059097市畝,增產成效為835397市擔;1943年度共推行面積811669市畝,增產成效為620642市擔;1944年度共推行面積768437市畝,增產成效為695857市擔;1945年度共推行面積288340市畝,增產成效為236395市擔,四年來種植面積共推行4427436市畝,增產成效共3448740市擔。另外在防旱、防蝗、收獲法之改良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江北方面1941年8月至1945年4月總成績統計表如下。[4]43-60皖南各縣增產成績,由皖南分團,匯編報告,本分總各表均未列入。另外,抗戰期間特種農作推廣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1941年至1945年茶樹種植面積累計達490600市畝,產量達332400市擔,桐油種植面積達11675市畝,產量達64100市擔,棉花種植面積達40360市畝,產量達12108市擔,大麻種植面積達64400市畝,產量達98700市擔,茯苓種植面積達15000市畝,產量達460000市擔,在農林方面,“一鄉鎮一苗圃,一戶十株樹”的規定也大致完成。[5]4客觀而言,抗戰期間安徽的農業推廣能取得不小的成績實屬不易,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農業發展也受到多重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