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本文作者:王鳳忠 歐百鋼 晁偉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專業學位教育處副處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員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新農村,人才是關鍵,農業推廣碩士(MasterofAgriculturalExtension)專業學位是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的,定位于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該學位的設立適應了我國農業發展,完善了我國農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自2000年開始招生以來,學生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農業推廣碩士報考考生人數創歷史新高,全國共有13283名考生報考農業推廣碩士,錄取考生7528人。經過十年的探索與實踐,目前全國有70所高等農業院校、科研單位招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其他專業學位相比,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起步較晚,但各培養單位在國務院學位辦和全國農業推廣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在招生方面認真實踐、積極探索,不斷積累經驗,取得了一些成績,同時也暴露了部分問題。
一、錄取現狀分析
1.報考人數逐年增加,錄取比例基本平穩
全國報考農業推廣碩士的人數由2001年的3209人增加到2008年的13283人,2007年報考人數首次突破1萬人(見圖1),9年來總報名人數為62236人,平均每年遞增34.9%;錄取人數也由2001年的1611人增加到2008年7258人,總錄取人數為39140,平均每年遞增38.9%;錄取率由2001年的50.2%增加到2009年的54.6%,其中2003年曾經達到86.1%,而后幾年逐漸降低,平均錄取率為62.9%。經過10年的發展,農業推廣碩士報名人數、錄取總數都在逐年增加,其品牌的影響力正在逐漸增加,而錄取率也由發展初期的引導型回歸理性。
2.招生單位增加迅速,單位招生量略有起伏
農業推廣碩士招生單位從2001年的首批24家,發展到2009年的70家,分布于除西藏、青海兩地之外的全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培養單位從最初的以農林高校(研究機構)為主到綜合性大學、師范類大學、理工科類大學,有農學學科或涉農學科的單位都可以招收農業推廣碩士生。其中,非農高校34所,占全部招生單位總數的48.6%。每年單位錄取數總體持平,2001~2009年平均每年每單位錄取人數為92.9人,2009年單位平均錄取人數為104人,比2008年增加近10人。
3.招生單位錄取規模不一
自2001年始,由于各招生單位招生宣傳和重視程度不同,錄取規模嚴重不一。超過100人的單位和低于20人的單位數以及錄取規模在20~150人之間的招生單位數基本各占30%。2008年,招生單位在錄取規模分段圖上呈“W”型分布,即錄取人數超過100人和低于20人的單位最多,在50~80人數區間的單位數呈現一個小高峰。2009年,在70個招生單位中,錄取人數排前10名的單位合計錄取2996人,占總數的41.3%。錄取人數在100人以上的單位共有28個,合計錄取5756人,占錄取總數的79.3%。錄取人數少于30人的單位共有21個(占單位總數的30%),合計錄取242人,占錄取總數的3.3%。
4.招生領域快速拓展,領域間冷熱不均
2001年首次招生時,農業推廣碩士學位共有4個領域,分別是種植、養殖、林業、漁業,2002年增設農業機械化領域,2003年增設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2005年分解種植領域為作物、園藝、植物保護、農業資源利用4個領域,養殖領域分解為養殖與草業2個領域,于2006年新增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農業信息化、食品生產與安全3個領域。到目前為止,農業推廣碩士共有13個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各個領域中,實際報考、錄取情況表明各領域間差異較大,總體表現為傳統農業領域,技術性強、專業性強的領域報考人員少,“軟科學”領域報考人員多。2009年全國總共有403個領域點,平均每個領域點錄取人數為18人,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平均錄取65人,林業領域平均錄取27人,最少的草業領域僅平均錄取4人,難以進行課程教學。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錄取人數占總錄取人數的45.8%,林業領域(10.1%)和作物領域(7.2%)為主要招生領域,3個領域合計錄取全部人數的63.1%。而植保、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草業4個領域2009年總共錄取人數只占9.8%。同時,各招生單位的招生領域分布也不均勻,2008年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的招生單位總數為51家,養殖41家,作物39家,園藝35家,而草業和漁業分別為12家和16家。
5.招生對象復雜,傳統領域弱化
由于農業推廣碩士學位設置的領域多,具體領域并沒有明確的、細化的職業背景要求,近年來生源職業背景有進一步弱化的趨勢,報考生源畢業于非農(林)高校、非農(林)學科的人多,從事非農業推廣、農業技術開發、農業企業管理工作的人多,行政干部比例較高,在工作一線的報考人員少。2009年以前考生來源主要分為行政干部、科技人員、教師、現役軍人、其他等五類,2009年考生來源相比往年更加分化。據統計,公務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是報考農業推廣碩士的主要群體,三類人員合計占2/5以上。
6.考生年輕化趨勢明顯
錄取考生平均年齡連續兩年下降,2009年比2006年下降了3.4歲。錄取考生中最高年齡與最低年齡歷年相差不大。錄取考生的平均工齡同樣連續兩年縮短,2009年比2007縮短3.8年。報考農業推廣碩士人員年輕化已成為趨勢。2009年錄取考生的工齡以1~5年最多,占46.1%;其次為6~10年、11~15年、16~20年,分別占20.7%、16.1%、10.2%,工齡在20年以內的考生約占錄取總人數的93.1%;應屆畢業生占1.7%。
7.錄取考生的學位學歷逐年上升
2009年錄取的考生中,無學士學位及專科人數的比例較2008年下降了2.4個百分點,有學士學位者比例增加。通過比較3年錄取考生的學位狀況,學士學位的比例逐年增加,2009年已達到59.4%。
二、對策分析
1.加大宣傳力度,拓寬生源渠道[2]
當前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生源不足的現狀,與“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不相適應,與社會發展對農業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存在較大反差。加強農業推廣碩士教育,首先應加大宣傳力度。發揮教育部、農業推廣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招生培養單位各自優勢,把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特點、重要性、培養目標、與其他學位的區別等作為宣傳的重要內容,利用網絡、報刊、雜志等各種途徑加以宣傳。加強對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研究機構的招生宣傳力度,強化對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的宣傳,擴大各類農業從業機構(企業、教學單位等)的宣傳。據初步估計,全國現有農、林、水、牧系統各級各類專業技術干部280余萬人,研究生學歷人員還不到1%,本科生占15%左右。按照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報考條件要求,全國約有42萬名農業技術干部可作為后備生源。穩住31~35歲生源,同時加強對36歲以上生源的宣傳,重點對中級和初級職稱人員進行宣傳,此類生源正活躍在農技推廣的一線,也是我國農技推廣的主力。另外,根據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條件的變化,加大對應屆本科畢業生的招生宣傳,加大應用型學位的研究生教育,通過宣傳,吸引大批有志于從事農技推廣的優秀畢業生報考,有利于農業推廣隊伍的建設。其次,各招生單位要探索“聯合辦學”、“合作培養”的新思路,拓寬生源渠道,與政府部門或企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干部繼續教育結合起來,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截至2007年底,農業部門所屬種植業、畜牧獸醫、水產業、農機化四個系統共有基層農技推廣機構10.5萬個,按照行業劃分,種植業、畜牧獸醫、水產、農機化機構數分別為2.64萬個、3.45萬個、0.44萬個、1.65萬個。由于我國農業管理體制原因,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大多存在于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如果能與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縣市政府部門、農業教學機構等合作辦學,培養一批基層既能用得上又能留得住的高層次人才,就能有效解決基層部門高層次人才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中國農業科學院與云南、福建、西藏、黑龍江、遼寧、湖北等農科院合作招收農業推廣碩士生,把北京的專家和各省的優秀師資隊伍結合,培養了一批優秀農技推廣人員。通過相互間的合作,密切聯系了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和地方科研院所的關系,同時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構建了師生之間的合作平臺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平臺,有效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