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工作論文
作者:李東雷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轉型,民營企業生產環境相對較差,工資福利缺乏穩定的標準,勞資關系緊張、單調、疏離,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降低、成就感難以得到滿足等等,嚴重制約著員工的成長進步和企業的長久發展。因此,在民營企業中針對不同的文化背景、年齡群體的員工,廣泛地開展社會工作,利用專業方法解決員工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問題,消除民營企業內部的不和諧因素,成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營企業開展社會工作,要注意以下問題:
1樹立權變適應的理念,注重專業性原則
民營企業內部問題的多樣性加深了開展社會工作的復雜性,針對員工開展社會工作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專業理念和價值觀念。
1.1改變固定模式,堅持適應原則民營企業內外環境的復雜多變性要求社會工作方法的選取應做到因地因時因事制宜,把遵循權變原則和適應原則作為基本要求,爭取實現原則性與靈活性“、經”與“權”的有機統一。同時,民營企業開展社會工作無論運用何種工作方法,都要以員工為中心,在設計工作計劃時要時刻關注員工的心理及社會適應問題。只有這樣,企業內部的各種矛盾才能及時化解,員工的潛能才會得到發揮。
1.2注重專業價值,提倡“助人自助”社會工作者在為員工開展個案服務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人在環境中”的工作理念,將問題案主置于產生問題的工作環境中去分析,充分了解案主的需求,發掘案主潛能,引導問題案主認識問題,進而克服自己的心理矛盾,積極地去解決問題。社會工作者在遇到案主出現意外情況時,如暴力傾向等行為,要冷靜對待,有效穩定案主情緒;對待案主的隱私問題,要恪守職業倫理,嚴格替案主保密。社會工作者不能站在民營企業管理者或者案主的立場上去偏袒某一方,而要客觀公正地去協調企業主與員工雙方關系,幫助案主解決問題,促進企業正常的發展。同時,無論是個案工作,還是小組活動,社會工作者都要注意溝通技巧,關懷案主,通過活動或者計劃來引導案主自主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2員工協助計劃(EAP),發掘員工潛能
員工協助計劃(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是指企業為了照顧員工及提升生產力,而提供的一項系統的、長期的援助和福利計劃,目的在于發現和解決與影響生產勞動有關的員工個人問題。
2.1開展小組活動,協調員工關系在民營企業,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小組活動的方式了解員工的期望與要求,充分尊重員工意見,努力培養員工對企業和活動組織的認同感;在各種活動中營造家庭的氛圍,以感情為紐帶團結每一位員工。每次團體活動結束后,要特別注重員工的心理分享,關注每一位員工的點滴體驗。只有創造這樣一種環境,員工才能暢所欲言并愉快地工作,員工之間才會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民營企業才能產生凝聚力。社會工作的互動理論要求社會工作者為員工創造平等、開放、面對面的輕松企業人文環境。在工作中,員工渴望的不僅僅是合理的薪酬,實際上,他們渴望工作,并且希望工作是有意義的、充滿挑戰的、讓人有滿足感的。民營企業尤其需要開設娛樂活動中心,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企業組織各種興趣小組,舉辦各種聯誼活動、文娛活動、勞動競賽、體育比賽等等,豐富員工的業余生活,努力塑造“和而不同”的企業文化,增進勞資雙方的了解,提升員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2開展職業培訓,加強員工能力建設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同民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對員工開展能力建設,通過教育、培訓、訓練等方式,讓員工能夠獲得相關知識,提高工作技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從而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形勢,更好發掘個人潛能。特別要為那些剛入職的不能適應工作環境的大學畢業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充電,社會工作者可以經常對其進行單獨的自我成長訓練、團隊溝通訓練,幫助員工制定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
3關注員工心理健康,解決員工歸屬感問題
一些民營企業內部生產環境和條件較差,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員工認為自己的發展前途灰暗,員工之間、員工與企業主之間矛盾或沖突時有發生,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員工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出現嚴重的過激反應(比如富士康公司員工的“連跳”事件)。
3.1員工壓力的疏導與釋放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一些心理技巧來幫助員工,例如:轉移技巧、正面思考、放松訓練、系統脫敏法、理性情緒療法等。通過訓練深度肌肉放松、構造焦慮等級、對立焦慮與放松的脫敏訓練往往能夠減少員工的焦慮感,使員工正確面對考核,緩解與權威人物交談產生的緊張等。社會工作者可以對員工進行壓力調試教育,讓員工坦誠地表達真正的自我,讓他們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么,使他們覺得問題可以解決,從而降低焦慮感,排遣壓力,心理獲得放松。比如富士康公司為緩解員工壓力,開通了78585(請幫我幫我)熱線電話,給員工提供心理咨詢。同時,聘請專業社工開設了旨在疏導員工心理壓力的“心靈港灣工作室”。
3.2建立員工社會支持網絡在緩解員工壓力和幫助員工解決其他問題的社會工作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可以以企業為平臺,通過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的方式對員工進行社會工作介入,幫助員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1)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各級政府應建立必要的管理結構,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如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給予政策傾斜和提供公平就業機會等,使民營企業內部員工能夠有效地進行維權與充權。(2)積極開展社區服務,建立社會互助網絡,開辦各種服務機構和市民活動中心,給員工提供積極幫助。(3)建立企業內的支持網絡。改善工作環境,豐富工作種類;完善崗位制度,加強過程管理;開拓員工職業發展道路,挖掘員工潛能;開展員工援助計劃。(4)發揮“第三部門”的社會支持作用,發揮社團和志愿者的作用,設立基金會,為弱勢員工提供支持和保護。(5)社會工作者可以經常組織員工家屬參與組織中的一些聯誼活動,來贏得家屬對員工工作的支持。參與“富士康公司”半年內員工“連跳自殺”調研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認為員工死亡多是由于心理疾病。新生代打工者們收入和支出存在較大差距,又缺乏回到農村的信心,他們的焦慮無助是自殺增加的深層原因。專家認為:企業要建立員工心理關懷機制,打工者的家庭要對子女更加的關注,政府應提供對新生代打工者的制度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