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教育科技論文
本文作者:紀穎 霍春月 聶立華 趙玉玲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
在我國農村醫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農村醫生的前身———赤腳醫生,以低水平、廣覆蓋的服務為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當時解決了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并在農村計劃免疫、衛生防疫、健康教育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赤腳醫生這個名稱雖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他們依然對整個社會的醫療衛生事業產生著積極的影響。筆者就醫學教育角度研究赤腳醫生時期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情況,為當前農村衛生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鑒。
1赤腳醫生時期開展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
根據《碧流瓊沙———赤腳醫生時期口述史》[2]可知,當時赤腳醫生的醫療衛生服務工作以基本醫療、計劃免疫、健康教育等為主,其在農村醫療預防、健康促進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赤腳醫生還從事諸如采、種、制中草藥等工作,而且這些工作也是赤腳醫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他們還進行愛國衛生運動等工作,極大地改善了農村衛生面貌。基本上每個赤腳醫生都是“多面手”,充當全科醫生的角色。另外,中西醫結合在農村衛生服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年的赤腳醫生善于發掘和利用中草藥,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農村群眾的常見病、多發病,這是赤腳醫生的特色和優勢。這些治療方式不僅促進了我國中醫藥的發展,而且因其大多就地取材,因而大大降低了農村醫療的費用。在當時衛生資源極為匱乏的情況下,解決了許多醫療問題。
2目前我國農村醫生衛生服務的不足之處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化,初級衛生保健的深入實施,廣大農村群眾的衛生需求也隨之上升,他們需要農村醫生提供全科醫療服務,以全科醫生為骨干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已被不同經濟條件的國家所接受[3]。但目前我國農村醫生所提供的服務與實際需求有很大距離。全科醫療服務依然是當前農村最需要的醫療衛生服務內容,農村醫生的基本職責依然是為農村群眾提供基本的預防、保健和醫療等服務。據第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顯示,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城市社區衛生機構和農村鄉、村兩級衛生組織)就診的比例由2003年的79.3%增加至2008年的81.7%,進一步說明農村醫生在為農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維護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醫藥幾千年的發展原本就扎根農村,人們可以篩選利用民間流傳的眾多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積極開展群眾性的防病治病實踐。為了發揮中醫藥的這種獨特優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中要求:“要篩選推廣農村中醫藥適宜技術,擴大中醫藥服務領域,在規范農村中醫藥管理和服務的基礎上,允許農村中醫藥技術人員自種、自采、自用中草藥。要認真發掘、整理和推廣民族醫藥技術。”但從現實情況看,這種于國有利、于民方便的措施并沒有真正貫徹實施。中醫藥被嚴重邊緣化,不能正常地發揮作用,基層單位對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限制了中醫藥的發揮;在社區衛生服務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中醫藥人才缺乏且質量有待提高。因此,必須重新重視中醫藥的作用,發揮中醫藥的優勢,使其從邊緣化的狀態回到起重要作用的基礎地位上來。
3對當前農村醫學教育的幾點建議
3.1農村醫學的教育目標定位在初級衛生保健上[4]
農村衛生服務網絡、農村醫生隊伍、合作醫療一直是中國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的支柱。此次調查發現,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內容一直是和初級衛生保健的基本任務和基本內容相一致的。但是在農村,計劃免疫、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疾病預防被當作農村醫療的主要職能,而日常工作中的健康教育、康復、保健等職能被弱化,甚至很少開展這方面的工作。而且只有醫療服務有一定收入,其他職能基本屬于公益性服務,這些情況間接導致與之有關的課程不受重視,學時被大大壓縮,甚至有些內容只是點到為止,并未深入開展教學工作。我們必須將更多的疾病預防、康復保健等方面的內容充實到農村醫學教育中。
3.2結合新醫改方案,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的教育與培訓
《2009—2011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方便群眾就醫,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降低醫療服務和藥品的價格。因此,堅持預防為主、使用現代醫學手段的同時,充分發揮傳統醫藥的作用,是降低健康成本、提高衛生效益的有效途徑。目前,農村衛生工作仍比較薄弱,醫療技術水平還比較低,疾病負擔還很重,在一些地區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突出,中醫藥適宜技術尤其是有許多如針灸、推拿等成本低廉的醫療手段,可以降低看病成本及醫療成本,讓百姓看得起病,同時還能為國家節省醫療經費,因此其在農村初級衛生保健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中醫植根民眾,診斷憑的是望、聞、問、切,療效憑的是草藥針灸推拿,相比現代醫學的大型診療儀器,中醫在農村、社區更易發揮作用[5]。因此,在最基層的農村,中西醫結合醫療衛生人才有其獨特的優勢,培養農村中西醫結合醫療衛生人才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很強的可行性。
3.3結合基層衛生人員的工作特點,推動全科醫學教育
隨著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內涵日趨豐富,農村群眾的健康意識日益增強,結合農村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資源不可能像城市那樣細分科,我國農村醫生應會處理常見病、多發病和初步處理急危重癥,簡單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不能滿足現代社區服務的需要,他們所提供的服務應是全科醫學,因此全科醫學在農村更加重要。衛生部在《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中提出要強化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其中的重要舉措就是要加強以全科醫師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的建設。
全科醫療處于衛生服務的“金字塔”的底層,處理的多為常見的健康問題,其利用最多的是社區和家庭的衛生資源,以低廉的成本維護大多數民眾的健康,并干預各種無法被專科醫療治愈的慢性疾病及其導致的功能性問題。因此,要針對農村醫生的實際需要,改革課程教學內容。突出基層衛生人員的工作特點,強調一專多能,使農村醫生初步具備處理防治常見病、多發病、急難重癥和突發衛生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