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學論文
作者:楊萍 單位: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近年來,獨立學院發展迅速,不少獨立學院都設立了新聞學專業。與傳統高校相比,獨立學院在辦學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都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以新聞學專業為例,獨立學院即更加強調培養應用型人才,以適應新聞傳播實踐的現實需要。從客觀形勢來看,目前新聞學專業人才供大于求,很多新聞媒體傾向于選擇重點本科院校的學生,這使得獨立學院的學生在實習和就業的過程中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但現實的嚴峻恰恰是促使獨立學院新聞學專業進行教學改革的動力所在。獨立學院新聞學專業在課程教學中,難度較大的是新聞學理論課程。現實的情況是,學生似乎對新聞實務課程更感興趣,思想上更為重視,學習也更為主動,這主要是因為實踐性課程有較明確的目標導向,學生能體會到參與感,并能在實踐成果中獲得滿足感。而新聞理論課程參與度較低,無法使學生明顯感受到能力的提升。面對這種現狀,新聞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隨著新聞媒介傳播格局的變化以及新聞傳播領域對實踐創新需求的日益迫切,獨立學院在新聞學理論的教學過程中,應擺脫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求新求變,著眼于“理論促進實務,實務強化理論”,探索緊跟實際需要、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對此,筆者根據自己在獨立學院的實際教學活動,談一些看法。
一、獨立學院新聞學理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學生對理論學習有著畏難心理不少學生認為理論枯燥難學,“談理論就頭痛”,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障礙。這也許是獨立學院的學生存在的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解決的方法應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上。
2、部分學生認為理論無用一些學生認為,老師與其花時間講授新聞學理論知識,不如傳授幾招新聞寫作編輯技巧。他們渴望成為一名真正的新聞記者“沖鋒陷陣”,卻不愿意坐下來探討“新聞是什么”、“新聞的特征和原則”這樣的問題。一些學生不清楚理論如何應用于實踐,他們認為理論是“紙上談兵”,而不是“真刀實槍”地演練。殊不知,缺少理論指導的實踐只能是盲目和膚淺的。沒有理論功底,實踐也難以企及一定的高度。“理論無用”這種觀點的背后既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作祟,也歸因于學生無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認識不到理論對實踐所具有的指導作用。
3、傳統的“老師講授要點,學生理解消化”的教學方法遭遇現實的尷尬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傳統的單向式教學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學生甚至游離于知識講授之外,遇到有趣的內容聽一下,感覺無趣便索性不聽。在日益崇尚個性張揚的時代,學生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課堂的知識,而是渴望參與到課堂討論當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學生也不甘于充當單純的聽眾,兩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變得非常重要。
4、理論知識“學過就忘”,難以形成長久的印象一些學生在課堂上似乎理解了理論知識,但卻無法靈活地將其應用于實際操作當中,于是形成了“理論實踐兩張皮”,時間一長,理論慢慢被淡忘。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視野狹窄,對現實問題缺少深度關注,思維方法存在局限性。
5、在理論學習中,缺少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缺乏質疑和批判意識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新聞傳播實踐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不少理論需要在時代的變遷中被賦予新的視角和內容。這一點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密切關注業界動態,為學生提供學科前沿的資訊,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啟發,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
二、新聞學理論課程開放式教學的總體思路
所謂開放式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過程中,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打破課程內容邊界,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體現出教學過程的延伸性和開放性的一種教學方法。開放式教學包括開放的教學環境、開放的教學內容、開放的互動探討、開放的教學手段等。新聞學理論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掌握新聞現象和新聞活動的基本規律,理解新聞事業的基本原理,樹立正確的新聞傳播觀,運用原理分析和指導新聞實踐。新聞學理論課程雖然并不直接講授新聞采訪、寫作、編輯技巧,但其重在培養學生的新聞觀念和新聞素養,而這對于新聞實踐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新聞觀念和新聞素養的培養,不在于學生記住了多少名詞和概念,而在于對新聞及新聞事業的本質和特點有清楚的認知和理解。這種認知和理解僅憑教師的單向講授無法形成,它更多地依賴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和體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多種問題情境,吸引學生參與到對新聞傳播現象和新聞實踐的解析與討論中,在討論中掌握原理,在討論中理清概念,在討論中樹立價值觀。新聞學理論課程教學不宜從理論到理論,而應與新聞實踐緊密結合。新聞傳播領域的新現象、新課題層出不窮,大量鮮活的新聞實踐案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新聞學理論中的原理和規律,而且能成為透視新聞事業的一面多棱鏡,通過對各種“鏡像”的分析,使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以及社會責任,這對于新聞觀念和新聞素養的培養無疑有著直接作用。
三、新聞學理論課程的開放式教學途徑探討
為了解決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在教學改革中嘗試了以下做法:
1、改革原有的案例教學法,鼓勵學生尋找案例,創建學生案例庫在新聞學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法的使用是較為常見的。傳統的案例教學法通常是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具體案例,并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這種方法固然使得知識點的講授變得生動有趣,學生樂于接受,但學生仍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參與度不高。有時還會出現教師花了大量時間尋找或編寫案例,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卻只是曇花一現的現象,案例的價值未能充分挖掘出來。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了讓學生自己尋找案例的做法。即鼓勵學生在課后盡可能多地瀏覽各種新聞媒體,做個有心人,記錄下那些具有典型意義或存在爭議性的案例,然后拿到課堂上面與大家交流探討。每次課都會預留一定的時間來作“案例交流”,學生提供的每一個案例經過整理后都會被匯總到學生案例庫中。這種做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增強他們的信息選擇、處理和分析能力,并將理論與實踐有效地聯結起來,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對現實的敏銳洞察力。例如,學生通過搜集國內外不同媒體對“神九”升空的報道并進行比較,更好地理解了新聞的客觀性和傾向性等問題。還有學生反饋,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看問題的角度更加多元了,對問題的思考也具有了一定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