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聞學論文
作者:吳雨蓉 單位: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
一、地方師范院校新聞學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
首先,很多地方師范院校對新聞學專業缺乏了解,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操作,課程體系與現代媒體發展的勢頭不相適應,大比重設置新聞學概論、新聞史、新聞采訪與寫作等傳統新聞類課程,而對廣播電視新聞業務課程和新媒體課程的設置卻顯得欠系統。同時,新聞實踐教學環節占教學課時數較少,學生的新聞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整體策劃能力得不到針對性訓練。
其次,很多地方師范院校新聞學專業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缺少有直接新聞實戰經驗的教師。很多新建新聞學專業的相當一部分教師是從漢語言文學專業轉行而來,毫無新聞學專業背景可言,更不用說實踐能力了。由于很多專業教師缺乏媒介實踐的第一手經驗,往往是書本知識的現學現賣,實踐能力與一線實踐教學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還有,和其他文科專業相比,新聞學專業實驗實訓需要的硬件設備投入較大,建立設備較齊全的實驗室動輒需要上百萬元的投入,學校辦學經費長期不能滿足該專業建設需要。[1]現有的部分實驗設備由于先前選型不當,利用率低或被長期閑置。同時,由于實踐經費的不足,很難與校外媒體建立長期合作的對口關系,學生實踐途徑很單一,有時學校把實踐壓力轉嫁給老師,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
最后,地理位置的劣勢也給地方師范院校新聞學專業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未來就業帶來不小的障礙。很多地方師范院校地處距離省會和信息中心城市較遠的內陸城市,所在地的新聞傳媒機構無論數量和規模上都不及一線和省會城市,而有限的新聞機構大多人員飽和或機制不靈活,同時,經濟發展和媒介市場化進程的滯后導致私營文化傳播類企業類型比較單一,數量比較少,層次也比較低,想建立一批常態化和高層次的實習基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二、實踐教學新理念———加強基礎、強化應用、多領域培養、多渠道實踐
(一)保持理論教學優勢,重視專業實踐教育管理部門和所在院校必須更新文科師范教學的傳統理念,對新開設的新聞學專業的實踐教學采取應有的重視。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既要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專業知識的講述和專業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又要探索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新模式,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不放松對學生的理論素養提升。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鍛煉,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這應是我們構建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主要指導思想。
(二)擴寬實踐口徑,體現“大媒介”觀如今,傳媒機構類型和傳播方式正在進行革命性改變。社會為新聞學畢業生提供的實踐崗位已經不單單局限在新聞機構,可以說一切屬于媒介傳播的崗位都是我們專業的對口崗位。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新聞學就業形勢的嚴峻,加上學校級別和地域劣勢,地方師范院校新聞學專業很多畢業生無法進入新聞媒體機構,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學專業如果僅以新聞專才作為培養目標,顯然不現實。[2]因此,我們的實踐教學應擺脫單一新聞媒體平臺的窠臼,把范圍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體現多學科和“大媒介”觀。比如在實踐領域上可以從新聞傳媒拓展至廣告、電影、數碼產品制作、商業傳媒、企業傳媒等,這種“大媒介”的實踐理念真正體現信息社會學科交叉的特點,也真正能把學生的專業理論和綜合理論所學運用到實際,是符合新聞學教育趨勢的。
三、建立新聞學實踐教學新模式
(一)建立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突出靈活性和持續性對于新聞學專業來說,實踐教學的高效性得益于一套目標明確、方法靈活、多層次、貫穿全程的實踐教學體系。這里面最重要的兩點是方法靈活與連續性。所謂方法靈活,即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的實踐,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媒體和社會。所謂貫穿全程,是指注重實踐教學過程中不同時段、不同內容、不同層次的連續設置,從而使四年的專業實踐教學形成一個有效、連續的體系,真正保證學生實踐技能的全面性。同時,為保證實踐教學體系的順利實施,我們把實踐教學學時從原來22%增加到30%。
1.針對性的課內實踐課內實踐是圍繞課程理論內容展開的實踐教學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及時消化課程的理論內容,掌握新聞專業應具備的采、寫、攝、錄、編、播等基本技能。《新聞采訪學》《新聞寫作》《電視攝像》《廣播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等課程教學,教師在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課內實踐教學,強化基本技能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如帶領學生采訪高考、車展、秋菜買賣、新生軍訓等新聞事件,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現場指導學生如何把握新聞眼、如何采訪、如何攝錄等,或指導學生制作合成廣播電視節目,讓學生在新聞實訓中學習,在理論學習與實踐的比較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不斷進步。
2.靈活的第二課堂除課堂教學外,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第二課堂活動也是我們實踐教學的良好示范。如每年一次舉辦的大學生記者節活動,通過學生電視紀錄片、電視短劇、電視音樂片和電視專題片的展播及評獎,使學生得到新聞業務的全面訓練,提高了綜合能力。還有不定期舉辦的主持人大賽、攝影大賽、DV作品大賽等,對于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大有裨益。此外,經常邀請新聞界人士開展學術講座,讓學生與業界人士“面對面”,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關注新聞前沿。“請進來”的同時“走出去”,通過組織學生去媒體參觀,使學生對電臺、電視臺、報社等新聞媒體機構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對新聞采編流程有一個宏觀的把握。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聞專業的興趣。當然,第二課堂實踐也同樣要形成常規化和連續化,并考慮納入教學計劃,效果才能顯著。
3.常規的小學期見習小學期見習的內容主要是組織學生走入社會、進工廠、進社區、下農村、走入各行各業、了解國計民生,目的是加強學生對國情、民情以及社會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對新聞工作實踐的了解。
4.總結性的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加強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畢業實習,學生可以廣泛了解我國新聞事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將課堂上所學到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增強感性認識、加深知識理解,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為撰寫畢業論文作必要的材料準備,為畢業后奔赴新的工作或學習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