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國現代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楊衛民 單位:上海大學文學院
將現代社會精神尤其是宗教與經濟問題置于同一論域,是了解西方社會社會和民眾心靈世界的一個重要視角。馬克斯•韋伯、特洛爾奇、桑巴特、托克維爾、M.舍勒①等諸多學界先賢,極盡開拓之能事,其間佳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堪為研究成果之代表。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背景下,宗教的新變遷與民眾的精神世界重構,當為此領域一重要案例②。本文即以社會轉型和社會文化生活相結合研究的視角,以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宗教轉型和應對為中心,來揭示現代社會精神重建的若干特點。
一、經濟危機前后美國社會精神的反差
1929-1933年大蕭條前的美國社會精神,是一種繁榮年代世俗價值觀的熱烈呈現。此一時期的“柯立芝繁榮”對美國人的生活、文化模式和道德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美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企業興起、電氣化和全球汽車文化、都市的膨脹、通訊革命的到來,似乎這是一個所有愿望都能實現的年代,盡管夢想經常在現實中與自己擦肩而過。但工業生產能力的增長確實正把奢侈品轉化成必需品,并沿著階層金字塔不斷向下傳播[1]。美國民眾精神世界中的宗教信仰此時正發生著重要變化。首先是新教受到沖擊,地位下降。在人生態度上,新教倫理和清教主義強調工作、儉省和嚴肅清醒,這對人的道德行為和社會責任作了相當明確的規定,基本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曾說過:“凡不勤勉的人,決不會有榮譽”,“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支出少于收入,你就有了點金術”,“注意小筆開支,小漏將會沉大船”等[2],長期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到了20世紀20年代,全國性的世俗文化強調的消費、娛樂、向上流動甚至性愛①,與傳統的價值觀———努力工作、節儉、宗教、親情以及家庭發生了沖突。1923年8月,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就職總統,他曾在總統宣誓儀式上嚴肅地說“愿上帝幫助我”,但看起來上帝在精神傳播方面更需要他的幫助。
人們對上帝神跡存在的懷疑,使宗教界深切感受到現代生活的精神荒原和道德的窘境[3]。思想觀念變革的核心使財富被糅進道德的標準中來,如“富人善良而勤勉、窮人邪惡而懶惰”[4]說法的蔓延。于是,商人作為大眾精神領袖,取代了哲學家、教師、政客、編輯和牧師,控制了政府、傳媒、大學、教堂和藝術,穩穩地坐在金錢經濟的頂端,主宰了美國的社會生活[5]。斯哥特•菲茨杰拉德寫道:“我們窮得不能節儉了,節約是一種浪費。”[6]消費中奢侈之風日熾和對金錢的狂熱追求,成了美國人的理想,而“造成新教倫理最嚴重傷害的區旗是分期付款制度”[7],這在19世紀曾作為貧窮、揮霍和輕信的象征,此時卻被人們接受和廣泛使用。以往清教徒所宣揚的不浪費才能滿足,在20世紀20年代被定義成了不猶豫才能滿足。商業與宗教間的聯系是這個時代意義最為深刻的現象之一。教堂與商業活動密切聯系,《圣經》被頻繁地用以解釋商業,而商業被頻繁地用以解釋《圣經》。紐約住宅區一個教堂的一個公告牌上,甚至出現了這樣的話語:“到教堂來吧,對基督教的崇拜可以提升你的效率。基督徒F.賴斯納牧師。”②而由于布魯斯•巴頓的描述,福音書滿足了人們普遍的要求。在柯立芝繁榮時代的有益影響下幾乎成為了美國的國教。數百萬人希望得到這樣的保證:這種宗教不僅正確而恰當,在賺大錢的規則之中還可以找到所有的法律和預言家。”[8]可以看出,人們的商業宗教之心日升。
從統計學的視角衡量,教堂在美國生活中依然維持著與從前相差不多的地位,但某些精神的東西已經離開教堂,宗教已不再是毫無疑問接受的傳統慣例,而是一個帶有爭議性的話題,慣性的力量更多地在推動宗教活動。宗教的任務更多地是吸納新成員和籌集錢款運動。為了吸引人,教堂上演戲劇、開放式討論會,開辟了籃球場地和游泳池以及年輕人鍛煉肌肉的場所,這些都是吸引人們繼續前往教堂的長期誘惑。其間,繁榮和安逸、廣告和宣傳、金錢和誘惑等等都是重要原因。而心理學的擴展、實用主義的流行等,也是人們心靈深處發生變遷的原因所在。另外,清教徒分裂為原教旨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或者說是自由主義者),后者是受科學知識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懷疑論者,1925年的斯科普斯案件將相互間的矛盾和沖突推向最高潮。伴隨著新教的分裂和其影響的下降,歐洲天主教和猶太教移民逐漸增多。20世紀20年代美國“第二十八屆圣餐大會”的召開,就反映了天主教勢力的增長及美國政府對它的重視。而自20世紀以來,大城市越來越成為猶太人新的權力中心,比如紐約的猶太人居住區正在成為出版、編輯、思想、娛樂、商業和文化生活的中心[9]。“猶太教和基督教全國代表大會”組織也出現了。同時也必須看到,當時宗教的偏執和焦慮也不時呈現,如猶太人在美國社會中受到的歧視、天主教徒在名牌大學里感受到身份和教義歧見等,并且很多宗教不寬容情緒卻被當成了約定俗成的標準[10]。宗教和現實社會以及宗教之間呈現出分裂或分離的發展現狀。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是美國歷史上一次空前嚴重的、并且至今為止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區別于其他歷次危機,美國學者特稱之為“大蕭條”[9]17-31。1929年10月29日,大蕭條開始使美國經濟全面陷入災難之中,并引發一些可怕的連鎖反應:金融凋敝、工廠停業、工人失業、貧困來臨、國內有組織的抗爭及內戰的危險等。大蕭條對民眾造成的傷害不言而喻。失去收入的美國民眾度日維艱,很多人甚至被活生生餓死。在勞苦大眾層面,工人和農民生活極端貧困,農民生活愈來愈悲慘,流浪大軍不斷踴現,老年人孤苦伶仃等。1930年美國共有400萬人失業,但到了1932年,至少1200萬人的失業大軍四處彷徨[8]779。在與危機前巨大的生活水平反差中,美國民眾所遭受到生理折磨、心理落差和苦難還是可以想見的。在美國城市中,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建藏身之所,被人稱為“胡佛村”;流浪漢到處提著“胡佛袋”乞討;許多從前成功的商人和銀行家,被迫加入了城市街頭叫賣蘋果的小販大軍中[11]。大蕭條期間,200萬到400萬中學學生中途輟學,不少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走向絕路,社會治安日趨惡化。大蕭條最嚴重的、深層的社會影響,也許是美國人民思想與信仰發生動搖,甚至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