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生態論文
作者:王麗紅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世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的環境災難,人類再也無法承受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損失和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以及由此給人類帶來的人地之間、人際之間及代際之間的種種緊張關系。生態危機不僅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引發了人類在生存環境、食物醫療、種屬基因等方面的生態綜合性危機。為解決人類危機,我國目前采取的措施多著眼于傳統的經濟增長、科技進步、植樹綠化及節能減排等,其效果僅限于降低或減慢環境破壞的程度、規模、速度,而不能從根本上遏制危機,更難以實現科學發展。國際社會環保呼聲日隆,但全球性生態問題仍在加速擴大化。2000年國務院頒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樹立科學的生態保護思想。生態化轉換是關系到生存、發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業以及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它將成為地球上每個人的唯一選擇,并在行動上付諸實施。[1]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2]黨中央國務院確定了我國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目標,而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是創新型國家建成的基礎。中國經濟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急切需要優化經濟和產業結構。[3]在此大背景下,為實現從根本上消解危機、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必須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模式的全面轉型,走生態發展之路,打通生態經濟發展路徑,實現經濟社會的生態性轉型。
1創新轉型發展,打通生態經濟發展路徑
創新轉型發展的核心就是從傳統發展模式向科學發展模式轉變,即從經濟、社會、生態相分割的發展形態向協調發展形態的轉變。為打通生態經濟發展路徑,需創新轉型發展,實現四個轉型:
1.1發展模式的轉型傳統發展模式目標是物質的極大豐富和財富的急劇增長,以資源、生態、環保為發展代價,單純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態發展模式謀求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對發展的要求和內容進行創造性地發展,使產生的綜合性影響與經濟社會的基本規律相適應。[4]地區發展要采取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方式,既要考慮效率,又要注重環境,關愛生態,追求可持續發展。
1.2資本結構的轉型生態資本、知識資本、物質資本與社會資本共同構成生態經濟時代的資本體系。生態資本的公共性決定其基礎性地位和保值增值的根本要求,應由政府充分表達出來,實現從單一資本結構向以生態資本為基礎的復合資本結構轉變。
1.3成本結構的轉型傳統工業經濟的主要問題是外部不經濟性,表面看是對自然的漠視與不尊重,其實質則是私人成本社會化,把企業和個人盈利建立在他人損失的基礎上,私人并沒有負責其給社會帶來的所有成本。從生態經濟學角度看,是大生態效益的整體損失,即總體不經濟行為,也就是物質資本損害生態資本。因此,必須建立相應的管理體制,把資源、環境、生態等生態資產“內化”為經濟要素。
1.4效益結構的轉型傳統經濟片面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其它效益,割裂了其內在聯系。經濟社會效益應包括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經濟遵循整體效益規律,追求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和有機統一。因此,為實現效益結構的轉變,必須構建綜合效益取向,同時兼顧代際間效益的新型管理機制。
2經濟社會生態性轉型
經濟社會生態性轉型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恢復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只有成功實現技術的生態性轉型,經濟社會才能進入生態化時代。
2.1科技的生態性轉型目前人類對生物資源的利用還多限于在食用、醫療保健、休閑娛樂、建材家具等直接的階段,尚未達到科學利用的程度;現有的生態生物技術的內核仍是工業革命的技術內核,對生態環境仍具有相當破壞。[6]生物資源及其組合后產生的新物質等,要進行精細的分析研究,認識其特性和功用,才能實現生態生物技術的突破,如在蟲病災害、醫療保健、能源化工甚至種屬基因等方面實現技術轉型,前景可觀。因此,現代生物技術要發展低污染、低破壞、低消耗、資源有序利用并更新快、易替代、對人身心沒有危害的生態生物技術。
2.2經濟可持續性轉型為實現經濟的生態性轉型,主要發展生態經濟,將經濟系統納入生態系統,實現物質循環、能量轉換、信息傳遞和價值增值,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生態經濟如何推動經濟社會轉型,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一般需實現五個轉變(轉型):一是勞動方式和用途轉變。恢復生態的長期建設和維護,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通過教育轉化新生代農民,農民可由季節性農工向專業農林工人轉化,實現職業和身份的雙重轉換。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加上產業和代際的作用,可創造性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二是生產方式的轉型。生態農業可對化肥農藥及石油農業實現轉型,由勞動密集型、粗放型生產轉向集約化、資本化發展,經濟實現綠色化、低碳化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理性發展。三是經濟結構和收入來源轉型。政府可以逐漸實現對農業產業結構的梯次轉移、梯次開發和多層次縱深發展,實現經濟結構和收入來源轉型。[7]生態的恢復和長期維護既能夠逐步調整農業結構,又能夠改變目前單一性的種植經濟和鏈條很短的農業生產形態,并增加農民的非農就業機會和非種植收入。四是發展動力轉變。生態恢復和經濟社會的生態化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初始動因,更成為社會發展和轉型的動力。五是生活方式轉型。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帶來消費的分化發展,不理性和過度消費時有存在,現有的大排場、高消費及一次性消費等生活方式對資源造成了巨大壓力,生活方式凸顯其對生態環境的巨大影響。全社會應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倡導理性節制的生活方式,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壓力。
2.3社會和諧性轉型環境的優美和資源的豐富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5]而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目前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環境危機又將使不穩定因素變得更難預料。生態恢復有利于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促使社會正向分化,實現社會的和諧性轉型。
2.4人類文明生態性轉型隨著工業文明的深入發展,人類生產生活實現了質的飛躍,但同時有著自身的增長邊界和發展極限,并伴隨負面效應。工業文明已給人類帶來一些全球性生態災難,必須由工業文明過渡到生態文明以實現新的跨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才能夠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已成為人類新型文明的重要標志,居于人類文明形態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