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生態論文
作者:馬健 單位: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生態是指自然界中滿足事物生長發展的生存環境,社會生態是指人類社會中人和社會團體存在和發展所面臨的生存環境。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改革事業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創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的政治發展道路的確立有著巨大的政治優勢。目前,理論界對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研究,從指導思想、原則、體制和重大意義研究得多,而對它的生存環境等生態視角研究得少,本文力求從社會生態的角度,來探求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研究的新視角,為理論界的深入研究拋磚引玉。
一、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確立的主流生態研究
“政治發展”的概念,是西方學者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他們認為,政治發展就是向著某種既定政治模式的過渡。在我國,第一次提出“政治發展道路”這一概念的是江澤民同志。2002年5月31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首先提出“政治發展道路”問題并寫入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自己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將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推向前進。十六大以后,胡錦濤同志多次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自己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黨的十七大再次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道路的內涵進行了揭示,并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問題。我們黨在新世紀提出了有別于西方政治發展道路問題,為推進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為目的,是一條民主之路,以和諧、協商、包容、對話為特點,是一條和諧之路。”①
(一)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是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指導思想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緊密結合起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存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理論基礎。這標志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標志著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礎。
(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保證了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領導核心和政治基礎政治發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是實現政治文明的路徑選擇,由于中國國情所決定,中國的政治文明發展不可能走西方之路。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辛的探索,終于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基本方針。這里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則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相互依存,統一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必須堅持和遵循的政治基礎。
(三)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為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提供了本質內容政治發展道路是由國家政權性質決定的,一個國家的政權性質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的走向。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我國實行的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制度,這是決定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最根本的國家制度,即國體,他反映了我國政治發展道路的階級性質。人民民主專政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特別是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產物。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性質決定了人民在國家的主人翁地位,反映了我國政治發展道路廣泛的政權基礎,揭示了我國政治發展道路新的特征和任務,指出了我國政治發展道路的廣闊發展前景。
(四)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決定了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政治方向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新型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開辟了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新紀元,也為中國政治道路的發展提供了制度選擇和政治保障。中國政治發展道路與社會主義有著共同的價值目標。堅持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是社會主義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是一種新型的政治發展道路,它以人類社會法治文明的重要規范憲法為基礎,以民主建設作為重要手段,以保護人權作為目的,與以往任何類型政治文明相比都有本質區別,她與建立一種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五)堅持“四大制度”建設為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提供了制度平臺政治制度是政治發展道路的物質載體,是政治發展道路的核心。中國走向社會主義之后,特殊的社會生態環境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模式必然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第一,建設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制度核心的民主國家。我國憲法在原則上確認了人民代表大會在國家政權體系中的最高地位和權威。第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我們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了一種新型的政黨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其內容:一是參政議政、二是民主監督、三是政治協商。我國多黨合作和人民政協事業蓬勃發展的歷史證明,“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對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都產生了極其深刻而重大的影響。第三,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政治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政治發展道路的制度構架的特色。對維護國家統一,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保障少數民族的各項基本權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四,堅持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鶎尤罕娮灾问侨嗣癞敿易髦髯钣行?、最廣泛的途徑。第三,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本質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核心體現了人民的民主權利。從我國基層的政治實踐來看,它拓寬了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視野,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規律。